2025年09月01日发布 | 1664阅读

JNIS|眼上静脉途径作为岩下窦闭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一线治疗新标准——基于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郑经纬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徐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虞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

doi: 10.1136/jnis-2025-023381

第一作者:郑经纬

通讯作者:徐良,虞军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CS-DAVF是一种发生在海绵窦区硬脑膜内的异常动静脉分流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与静脉引流模式相关,常见症状包括眼球突出、复视、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经岩下窦(Inferior Petrosal Sinus, IPS)途径的血管内栓塞术被广泛认为是CS-DAVF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当IPS在脑血管造影中不显影时,治疗面临巨大挑战。


近日,由虞军、徐良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国内八家高水平神经介入中心共同完成的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在神经介入顶刊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上发表题为“Comparison of superior ophthalmic vein approach and inferior petrosal sinus recana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的论文。该研究首次系统比较了经眼上静脉(Superior Ophthalmic Vein, SOV)途径与IPS开通途径在治疗IPS不显影的CS-DAVF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并提出SOV途径应作为该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CS-DAVF患者的入组与治疗流程。(A) IPS显影的患者被排除;(B)IPS闭塞的患者被纳入研究;(C)环形图与直方图展示了八个中心采用SOV入路和IPS开通两种治疗方案的患者分布情况;(D)桑基图直观呈现了各病例的治疗进展(IPS或SOV入路)、初始疗效(成功或失败)、后续处理(无、转SOV入路或转动脉途径)以及术后即刻血管造影结果(C:完全栓塞;F:手术失败;P:部分栓塞)。


研究共纳入2017年5月至2024年10月期间178例IPS不显影的CS-DAVF患者,其中70例接受经股静脉-SOV途径治疗(病例组),108例接受IPS再通途径治疗(对照组)。结果显示,SOV组的初始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IPS组(91.43% vs 75.93%),且总体并发症率无显著差异(1.43% vs 2.78%)。进一步将SOV途径分为简单型与复杂型后,简单型SOV途径不仅手术时间更短(126.20±46.99分钟),初始成功率更高(95.65%),而且使用的栓塞材料更少,医疗成本更低。

基线特征与血管内治疗效果。(A)受试患者基线特征,包括初始治疗成功率、调整后初始治疗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调整后并发症率;(B)森林图;(C、D、E)手术时间、Onyx体积以及弹簧圈数量小提琴图。


研究表明,SOV在脑血管造影中显影稳定,可为微导管导航提供可靠路径,尤其适用于IPS发育不良或闭塞的患者。该研究的核心创新之一在于,团队首次基于血管构筑特征和手术操作难度,提出了CS-DAVF SOV途径的解剖学分型系统,将其清晰划分为简单型(SOV-Simple) 与复杂型(SOV-Complex) 两大类。该分型主要依据两个关键解剖节点的形态进行评估:一是面静脉(FV)或颞浅静脉(STV)汇入颈静脉的开口角度,二是FV/STV与SOV汇合处的成角与迂曲程度。


简单型主要包括四种亚型(Type I、Ia、Ib-FV、Ib-STV),其共同特征是血管路径相对平直、成角平滑(如Type I),即使某一节点存在挑战(如FV开口成角较大或SOV-FV交界处存在单一锐角),另一节点的顺畅也可通过辅助导管技术提供足够支撑,从而确保微导管能顺利导航至海绵窦瘘口。

简单型SOV的分类。(A)I型;(B)Ia型;(C)Ib-FV型;(D)Ib-STV型。虚线表示微导管路径(白色箭头),黑色箭头表示支撑导管。


复杂型则包含四种更具挑战性的情况(Type II、IIa、IIb、III),通常表现为多个关键节点同时存在复杂解剖结构,例如FV开口困难合并SOV路径上存在多个(≥2)发卡弯(Type II),或STV-SOV路径上存在反向成角合并远端锐角(Type IIb)。这些因素显著增加了微导管通过的难度和手术风险。

复杂型SOV的分类。(A)II型;(B)IIa型;(C)IIb型;(D)III型。虚线表示微导管路径(白色箭头),黑色箭头表示支撑导管。


该分型系统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首次为介入医生提供了术前预判手术难度、规划最佳入路方案的实用工具。通过术前造影精确评估,医生可主动选择更具优势的简单型路径(如优先尝试FV-SOV而非STV-SOV),或在复杂型病例中提前准备“导丝成袢”(wire-loop technique)等高级操作技巧,从而整体提升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研究特别指出,对于IPS不显影的CS-DAVF患者,尤其SOV吻合属简单型者,应优先考虑经SOV途径栓塞治疗。总之,该研究为CS-DAVF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高级别循证依据,标志着该类疾病从“经验性治疗”迈向“结构化和精准化治疗”的新阶段。


第一作者简介

郑经纬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主治医师,浙江大学医学博士

● 擅长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狭窄、硬脑膜动静脉瘘、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疾病的诊治,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相关病理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SCI论文多篇,多次在全国及省内脑血管介入手术病例比赛中获奖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进入郑经纬 医师学术主页


通讯作者简介

徐良 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浙大二院博奥院区脑血管外科病区秘书,医学博士,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留美访问学者

● 现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工作,擅长各类脑血管疾病的微创、复合手术和显微外科治疗

● 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会脑血管疾病精准防治委员会青年委员

● 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Neurosurgery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 Surgery等神经外科专业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临床论著

● 主持浙江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主持浙江大学AI for Education教改课题以及浙江大学医学交叉前沿研究基金各一项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进入徐良 副主任医师学术主页

虞军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神经外科病区副主任

● 浙江省神经介入委员会总干事,浙江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 从事神经外科专业20余年,擅长神经外科血管性疾病的综合手术治疗,对于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瘘、颈内动脉狭窄、烟雾病的外科治疗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主参两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厅公益类项目三项;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分以上两篇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进入虞军 主任医师学术主页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