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医汇-神外资讯
张教授,作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请您介绍一下学科的整体建设情况,以及在疾病诊疗和技术创新方面有哪些特色?
张旺明教授:
大家好,我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张旺明。我们中心是华南地区规模较大的神经外科专科之一,也是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目前我们神经外科设有三个板块:一个是临床部,下设五个亚专科和一个脊柱脊髓功能组,开放床位达206张,分布于六个病区。第二个是专科实验室,包括广东省脑功能修复与再生重点实验室。第三个是《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部。我们同时也是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首批神经外科进修培训基地和神经介入培训基地。在国内来说,能将临床、科研、教学、培训和学术传播整合在一起的神经外科中心,是非常少见的。
自2018年起,我们中心推行“中心+专科”的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各亚专科的功能,由中心统一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推广。这一模式推动了学科的加速发展。目前年手术量已接近7000台(含介入手术),整体规模在华南地区名列前茅。
我们科室的发展一直强调技术创新。从最早在省内开展帕金森病“细胞刀”治疗,到后来引入癫痫外科治疗、昏迷促醒,再到干细胞治疗、脑机接口等,很多方向都走在全国前列。尤其近年来,我们聚焦“功能神经外科”这一核心方向,推动脑机接口、大数据平台等创新项目的建设。今年,我们率先在华南地区成立了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已有相关临床研究项目启动,并顺利完成首批病例入组。
脑医汇-神外资讯
当前神经外科正朝着“功能保护”和“智能重建”方向演进,脑机接口被认为是核心技术之一。珠江医院率先成立了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成为该领域布局最早的机构之一。您能否介绍一下医院在脑机接口方向的整体建设思路?
张旺明教授:
脑机接口现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们医院也在省内较早把握了这个发展机遇。在功能神经外科方面,我们一直有非常扎实的基础,像我本人早期就从事帕金森病的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也长期致力于癫痫的外科治疗,这些都为我们后续拓展脑机接口奠定了坚实的团队和技术基础。
近年来,在郭洪波院长的带领下,我们将脑机接口纳入到整个学科的战略发展方向中。郭院长本人是广东省临床研究质控中心的执行主席,我们医院在临床研究体系建设方面也是华南领先。围绕脑机接口的临床应用,我们已构建起多个研究方向,涵盖脑卒中、癫痫、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核心疾病。前期,我们主要推进的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研究,神经外科与康复医学中心联合开展了大量探索,进展非常顺利。目前我们也在向侵入式脑机接口拓展,未来将聚焦于脊髓损伤、脑卒中等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建干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计划与国内顶尖的脑机接口科研团队和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力争在神经重建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脑医汇-神外资讯
我们知道,脑机接口系统对术前定位的精准性有极高依赖,尤其在芯片、电极植入这一环节,往往决定着信号解码的效果和患者安全性。您如何看待术前定位在脑机接口体系中的作用?在这方面,脑磁图技术能够解决哪些关键问题?相比传统手段,它有哪些独特优势?
张旺明教授:
脑机接口最关键的环节是电极的精准植入,必须精确到特定的脑区或皮层,如果采集的位置足够准确,那么信号就真实有效,后续脑机接口系统的效果也会明显提升,少走很多弯路,否则后续的信号采集、解码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目前我们术中定位主要依赖脑电图和功能磁共振。脑电的优势是时间分辨率高,但空间定位能力相对弱;功能磁共振空间分辨率强,但它只能反映静态状态,不能实时捕捉信号变化。这两个手段各有短板,局限性比较明显。
脑磁图的优势在于它将两者的优点结合了起来,既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也具备良好的空间定位能力,在功能区定位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大,特别适合用作脑机接口术前精确定位的工具,未来将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利器。
脑医汇-神外资讯
贵院今年6月引入了国内领先的无液氦脑磁图系统,您如何评价这套系统的技术突破与临床价值?在实际使用中,它解决了哪些传统脑磁图面临的难题?
张旺明教授:
我们目前正在试用这套国产的无液氦脑磁图系统,确实是一项创新技术。传统脑磁图系统不仅设备昂贵,而且需要使用液氦,对磁场屏蔽要求高,使用成本大,限制了在医院的常规配置和应用。而无液氦脑磁图使用原子磁力计技术,对环境要求大大降低,维护成本也低很多,将来有望在临床上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从目前这两个月的临床试用来看,我们主要用它来做癫痫灶定位和脑功能区定位,尤其是成人癫痫患者,这本身就是脑磁图目前国际公认最成熟的适应症之一。我们已经做了大概80例,和我们原有的常规技术进行匹配,结果高度吻合,给我们的定位工作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支持。
脑医汇-神外资讯
除了在脑机接口术前定位中的应用,脑磁图在神经系统其他疾病中的临床价值也备受关注。您如何看待其未来的适应症拓展?珠江医院是否已有相应的临床规划和研究布局?
张旺明教授:
是的,其实我们也非常关注这方面的拓展。脑磁图不是只能用于癫痫灶定位或功能区定位。我们神经外科涉及到很多功能性疾病,比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强迫症等等。这些疾病在早期,往往就已经存在一些脑神经网络的改变、电生理信号的异常。但以前我们很多手段,比如脑电或者核磁,捕捉不到这些“隐形”的早期信号。
脑磁图是无创的,它可以实时、精细地采集这些脑区活动的数据,未来如果能结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建模,应该是有机会从这些微弱的信号里提炼出早期诊断特征的。我们也希望通过医工交叉,把这类技术真正融入到临床决策中去。我个人感觉,脑磁图未来在整个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里都会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今年我们科室就与南方医科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高天明院士团队合作,研究抑郁症和癫痫共病患者的脑网络特征。我们希望通过脑磁图、SEEG、临床量表等多角度数据,找到一些关键的功能变化区域,进一步探索干预靶点,推动精准治疗。这也是我们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专家简介
张旺明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副主任
● 中国妇幼协会小儿神经微创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委员、广东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兼小儿学组副组长、广东省抗癌协会儿童神经肿瘤学组副组长、广州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健康管理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26年,对颅脑外科各种复杂、疑难病例的处理有较深造诣。擅长脑胶质瘤、脑膜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等各种颅脑肿瘤显微外科切除。在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等功能性神经疾病的手术治疗上有特长,是国内最早开展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医师之一。近十年来专注小儿颅脑肿瘤、脑积水及脑(脊)膜膨出、狭颅症、脊柱裂、脊髓拴系综合征等先天性疾病的手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多项广东省基金项目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73论著,SCI收录20篇,参编专著5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二十余名
点击二维码查看【磁源溯影 解码未来】专栏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