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近十年来,在全世界神经介入同道共同努力下,机械取栓已成为颅内外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治疗的标准方案,值得祝贺。与此同时,中国神经介入医师对该成绩的获得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以陈文伙教授团队提出的“BASIS技术”在因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所致的AIS脑血流重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这一成绩的获得,基于国产神经介入器械的进步。通过真实世界的临床实践,发现以Syphonet®取栓支架为代表的国产取栓支架能实现多重功能及优势。笔者总结,其优势集中体现在能提高病变性质精准评估、手术器械输送、手术简化、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诸多方面。此多重功能及优势的获得是建立在超越取栓支架本身作用范围及其推送导丝特质之上。
随着此类取栓支架临床实践广泛的运用,发现将取栓支架充当血管内锚定装置及其推送导丝充当手术器械(如球囊、粗内径导管等)通路导丝,能极大的拓宽其神经介入的应用场景,目前涉及的应用场景包括:除在大血管闭塞所致AIS取栓治疗中得到应用外,在颅内外大血管非急性或慢性闭塞再通、颅内动脉狭窄成形、复杂手术通路的建立、狭窄合并动脉瘤辅助治疗中亦能发挥作用。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理念,将此类手术器械定义为“锚定支架-导丝复合体”。
STABLE理念六大应用场景
大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的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caused by Large Vessel Occlusion)
颅内外大血管非急性闭塞的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 Non-acute Occlusion of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Large Vessel)
颅内大血管慢性闭塞再通(RecAnalization of Chronic Intracranial Large Vessel Occlusion)
球囊和/或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Balloon or/with Stent Angioplasty for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复杂手术通路的建立(EstabLishment of Tortuous Artery Access Aneurysm With stenosis)
狭窄合并动脉瘤辅助治疗(Adjunctiv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Coexisting with AnEurysm)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具体病例对以上应用场景的治疗思路及操作细节展开解析:
病例1
大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的血管内治疗
80岁/M;突发右侧肢体无力20小时入院;高血压病史;NIHSS 8分(2024.04)。
L-ACA-A2闭塞。
取栓支架评估不伴有血栓。
球囊沿锚定支架-导丝到位扩张成形。
微导管沿锚定支架-导丝到位后,实现支架置入。
术后第3个月复查,CTA成像。
病例2
颅内外大血管非急性期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70岁,男性,发病3天,NIH 2分(2024.11)。
右侧颈动脉闭塞。
左侧颈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
分段病变。
支架到位释放评估。
支架摆放确定血栓量及分布、明确病变部位。
支架保护下,球囊沿锚定支架-导丝到位扩张。
支架锚定及保护下抽吸导管到位抽吸(2次ADAPT)。
支架锚定及保护下抽吸导管到位抽吸(1次Solumbra)。
保护伞保护下,置入颈动脉支架。
取栓支架保护下造影显示:血栓仍分阶段分布,采用SOLUMBRA技术。
虹吸段球囊扩张+支架置入。
术后第4天复查。
病例3-1
颅内外大血管慢性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M/58Y;TIA(2024.09);颈动脉闭塞,病变的残端均无造影影像波动现象。
取栓支架释放评估,全程观察无伴有血栓。
球囊沿锚定支架-导丝到位扩张成形。
球囊扩张后显示ICA颅内段夹层病变样显影,颈动脉窦部伴有狭窄。
在取栓支架锚定下,且沿锚定支架-导丝释放球扩支架。
在支架锚定保护下,沿锚定支架-导丝置入颈动脉支架。
病例3-2
颅内外大血管慢性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74岁/M,因TIA后,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月;急起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42小时;高血压病史;NIHSS 4分(2025-06-10)。
入院六天后(2025-06-16)。
释放支架评估全程观察无伴有血栓。
沿锚定支架-导丝实现球囊到位并扩张成形及支架置入。
病例4
球囊和/或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
55岁/M;突发左侧肢体无力8小时入院;高血压病史;NIHSS 10分(2024-11-28)。
右侧颈动脉闭塞,造影时残端有波动现象。
取栓支架到位后释放,证实为串联狭窄。
支架锚定后,沿锚定支架-导丝推送球囊,实现狭窄处依次扩张。
取栓支架锚定下,释放支架微导管到位后置入支架。
术后第7天复查CTA。
病例5
复杂手术通路的建立
68岁/M;高血压病史;脑干梗死;左侧肢体无力,NIHSS 3分;前交通不规则动脉瘤(2025-07-01)。
因血管弯曲,PT导丝导引Pro-18仍无法到达目标血管。
Echelon10到位后,直接释放取栓支架实现血管内锚定。
Pro-18微导管沿锚定支架-导丝最终成功到位实现密网支架置入。
病例6
狭窄合并动脉瘤辅助治疗
70岁/M;ICA-AN-SAH;高血压病史(2025-07-11)。
ICA后交通段70%狭窄合并动脉瘤,伴有瘤内喷射现象。
取栓支架锚定下实现载瘤动脉狭窄段瘤内扩张。
总结
“锚定支架-导丝复合体”是将传统取栓支架与特征性颅内推送导丝相结合,从临床实践中发展而来的理念性的神经介入器械。除在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中得到应用外,在颅内外大血管非急性期或慢性期闭塞再通、颅内动脉狭窄成形、复杂手术通路的建立、狭窄合并动脉辅助治疗中亦能发挥作用。其集中优势体现在提升病变性质精准评估、手术器械输送、手术简化、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诸多方面。
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神经介入专科
(脑卒中中心)简介
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是国家、省、市三级临床重点专科,是国家卫健委脑防委“中国卒中中心培训基地”、“示范高级卒中中心”、国家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武汉(地区)脑血管病诊疗中心”、武汉市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武汉市第一医脑卒中中心在湖北省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尤其在2016年后,全面有深度的开展颅内外大血管闭塞急性脑梗死血管内取栓治疗。连续主办八届“荆楚神经血管介入大会”,在区域脑卒中救治中发挥关键技术引领及推广作用。
团队合影及主要成员介绍
主要成员:刘文华
■ 武汉市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内科介入专科主任。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第三届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第六届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卒中教育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卒中急诊学组组长;武汉医学会神经血管介入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长期从事神经介入工作,于2019年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突出贡献专家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参编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专著1部;参编神经重症治疗学专著1部。
主要成员:郭章宝
■ 武汉市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生,硕士生导师,武汉市第一医院介入组副组长。
学会任职:湖北省医师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医学会神经血管分会委员兼秘书;武汉市医师协会(1+8城市圈)神经内科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学组委员;中国卒中学会遗传学分会第三届委员。
主攻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方向。对卒中绿色通道、脑卒中静脉溶栓、颅内外脑血管狭窄或闭塞介入治疗以及颅内静脉系统疾病等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和参与省市级课题5项,发表SCI文章10余篇,曾在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核心论文数篇。2015年荣获武汉市第十九届执业医师技能比赛“技术能手”称号。
主要成员:唐坤
■ 武汉市第一医院
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学会任职:湖北省卒中学会青年委员;第一届湖北省医师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学组委员;武汉医学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能够熟练开展神经介入的各种相关手术,包括动脉瘤填塞、急诊血管再通、颅内外血管支架、静脉系统血管介入等各种手术,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多篇脑血管病及神经介入方面文章。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