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5日发布 | 2911阅读

【领航者】徕卡特约-梁日生教授:打造福建神经外科高地,迈向医智融合新阶段

脑医汇

梁日生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达人收藏

中国神经外科历经百年岁月,如今已迅速崛起,各亚专业学科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为更好促进神经外科各亚专业学科交流,脑医汇-神外资讯倾情打造《领航者》专访栏目,邀请国内各大医疗中心学科带头人,分享学科发展的经验与成果,共同探索学术创新的前沿方向,推动中国神经外科各个亚专业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
本期徕卡特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梁日生教授,走进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了解科室发展历程、临床特色与前沿探索。


01

神外资讯:梁主任,您好!首先想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整体情况,比如科室或病区有哪些优势特色,发展规模如何,像手术量、床位数这些具体数据是怎样的呢?

梁日生教授:

非常高兴能借助此次全国神外年会和神外资讯的平台介绍我们的科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由杨卫忠教授于1989年创建,目前是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福建医科大学重点专科,同时也是福建省神经外科研究所挂靠单位和中国抗癫痫协会三级癫痫中心,科室还是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柱脊髓外科培训基地。
我们神经外科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于山院区和旗山院区共有135张床位,年手术量约3000台。科室下设10个亚专业医疗组,涵盖颅脑肿瘤、颅底肿瘤、脑血管病、功能神经外科、脊柱脊髓、外伤与重症等方向,专业设置齐全。团队目前有医生33名、技术员及研究所工作人员4名,其中博士学位15人,在读博士4人。组长队伍中,资深与年轻医生合理搭配,其中年轻组长均具备博士学历,或曾赴海外深造,或在国内一流的神经医学中心,如上海华山、北京天坛和宣武进修。整体而言,我们科室在人才梯队建设、亚专业设置和技术平台方面均具备完善的体系,为高水平的临床与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02

神外资讯:请您分享一下个人的专业领域情况。您专注于神经外科哪个亚专业方向?在临床诊疗中,主要聚焦哪些疾病的诊治与技术应用?科研方面,又以哪些课题或方向为研究重点呢?

梁日生教授:

我20年前博士毕业于上海华山医院,师从周良辅院士,早期主要从事颅底外科,回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后又逐步开展颅脑肿瘤、癫痫外科、脑血管病及颅神经疾病的诊治。目前的亚专业方向主要是颅底精准微创治疗和功能神经外科。在科研方面,基础研究聚焦癫痫领域,临床研究则侧重颅底肿瘤脑肿瘤领域。神经外科病种众多、跨度大,作为一名年资较高的神经外科医生,不能仅局限于单一病种或方向,须同时兼顾多个亚专业,既保证诊疗广度,又能满足临床多样化的需求。

03

神外资讯:科室目前在哪些病种诊疗或术式应用上,已形成国内或区域内的相对优势?与此同时,近年来在该领域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果,又积累了哪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呢?

梁日生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自创立以来积淀深厚,是福建省最早建立博士、硕士点的神经外科,也是最早建立微创技术平台的单位。我们较早引进了神经导航、伽玛刀等先进设备,并率先在省内开展脑血管介入、锁孔手术等微创治疗。这些探索为今天的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
在脑肿瘤颅底肿瘤领域,科室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就已形成优势,当时福建省内流传“治脑瘤到协和”的说法。我们在颅脑肿瘤的诊疗中积累了全面的手段和丰富经验,包括以不同术式处理不同部位肿瘤,从手术切除到化疗,再到术中电生理监测,能够为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肿瘤制定个体化方案。
在脑血管疾病方面,我们杨主任较早推动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由神经外科首诊,避免了漏诊与延误。科室率先开展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血管畸形的伽玛刀治疗,在福建省最早形成了脑血管病的三大外科治疗体系和完善的诊治流程,成为我们的强项之一。
在功能神经外科方面,癫痫外科是我们的特色方向之一,已能开展从微创到大脑半球切除的全套手术,技术体系在省内处于领先。近年来,由宋施委教授带领的团队重点发展微创治疗,水平不断提升,并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他本人也担任中国抗癫痫协会SEEG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与此同时,我们也积极探索帕金森病的DBS多触点调控(方向性电极)新技术,并推动神经调控技术在运动障碍和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在脊柱脊髓外科方面,依托全国培训基地的优势,我们全面开展显微、通道及内镜技术,涵盖颅颈交界到骶尾部、而且延伸到周围神经的各类疾病,包括肿瘤、血管病和退行性疾病,并将神经调控技术延伸到脊髓电刺激促醒和周围神经疾病治疗,形成了颇具特色和优势的亚专业发展方向。
总体来说,我们在颅脑肿瘤、脑血管病、功能神经外科和脊柱脊髓外科等领域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诊疗体系,临床和科研均走在福建省前列,这既是早期积累的延续,也体现了我们不断创新的成果。

04

神外资讯:您作为新上任的科主任,对于科室未来的发展,您有何规划,又有何展望呢?

梁日生教授:

下一步的发展我主要考虑几个方面。第一是亚专业要更进一步细化。比如颅底肿瘤,我们现在已经在做前、中、后颅底的细分,我自己这几年更多关注桥小脑角、后颅底的研究。脊柱脊髓这一块,目前由一个组长带领,但下面有几位副主任医师,未来也要再细分,比如颅颈交界的高位病变、腰骶部的低位病变,做到更聚焦。还有周围神经、疼痛、促醒这些方向,我们也考虑单独拎出来,作为新的次一级亚专业方向去建设。
第二就是新院区的建设。我们旗山院区的神经医学中心正在规划建设,将来会和神经内科协同发展。床位会增加160-180张,新院区预计有四个病区,NICU的规模也会扩大,每个病区可以容纳三个治疗组,加上原有病区,整个科室未来差不多能发展到13到15个医疗组,总床位接近300张。规模的扩大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我们现在也在做人才储备、规划安排这方面的工作,以期迎来更好的发展。
第三是“医智融合 精准超越 ”,这也是本次大会的主题,人工智能、大数据未来肯定会对我们临床帮助很大。比如手术机器人,现在我们已经在用,主要做穿刺,精准度比传统导航高很多,也能减轻医生的疲劳。但是开颅手术的机器人还没有真正成熟。所以我觉得AI、机器人是非常好的助手,但不能完全依赖。周良辅院士也提醒过,人工智能用多了可能会让我们自己的思维能力下降,所以要合理使用,发挥它的优势,同时保持我们自身的判断力。

05

神外资讯:作为福建省内顶尖的神经外科中心,在省内的分级诊疗当中,科室在与基层医疗机构衔接、提升基层医疗实力方面,您有哪些经验可以为我们分享一下吗?

梁日生教授: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省级医院有两个责任:一方面要向国家级医疗中心看齐,比如三大神经医学中心,华山、天坛、宣武及其他一些发展先进的省级医院,多交流、多学习;另一方面要把优质资源下沉,把我们的影响力辐射到全省,增加“可及性”。所谓可及性,一是患者能找到我们,二是基层医生能联系到我们。尤其在偏远地区,很多患者信息有限,不知道怎么去大医院看病,所以最关键的就是通过当地医生来建立通道。
为此,我们在全省积极推进“名医工作室”。主任医师可以在基层设立工作室。这样一来,病人可以就近完成早期筛查和康复随访;另一方面,基层医生也能通过这些平台向我们转诊或请教疑难病例。到目前为止,协和医院全院已经建了100多个工作室,我们神经外科就有近20个。我们还会定期下基层查房、会诊,甚至带着当地医生一起做手术,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诊疗水平。
另外,科普和健康教育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工作。通过宣讲和培训,不仅能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也能提高基层医生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能力。

06

神外资讯: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您对手术显微镜有哪些要求,又有哪些显微镜技术的应用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呢?

梁日生教授:

1990年福建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我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当时叫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学习,当时跟着朱贤立教授,他从瑞士带回了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以说我是国内比较早接触显微镜的一批人,对它的体会也比较深。
显微镜最大的作用就是局部良好照明和放大,这是对神经外科的革命性改变。颅腔很深,里面血管又细又多,过去靠肉眼操作常常看不清楚,也很难控制出血。有了显微镜之后,医生能看得更清楚,操作也更精准,这对神经外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显微镜不是光有就行,怎么用好很关键。
首先是最基本的消毒和套膜。早期是拿福尔马林熏,现在是用薄膜套,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膜套不好,不仅容易污染,还会影响屈光度和角度的调节。很多年轻医生在这方面不够细心,术中一打角度,屈光度就跑掉了。
再一个就是光学调节。显微镜其实和摄影是一样的,要懂光圈、景深和亮度的关系,比如在某些部位手术需调为大光圈小景深、或小光圈大景深。我在1985年学过摄影,所以比较早就有这方面的概念。手术中,如果亮度开得太大,视网膜长时间受强光照射,很容易疲劳。我一般在前两三个小时亮度只开到百分之十几、二十左右,这样可以避免术中和长期的视力损伤,甚至发生弱视。我们老前辈,比如上海华山医院的徐启武教授,也常提醒年轻医生,一开始显微镜的亮度不要调那么大。背景光也很重要,不同亮度会影响瞳孔收缩和扩张,从而影响成像效果,所以要灵活调节。
还有术前调试也很关键,屈光度、对焦、平衡这些都要亲自检查。另外,显微镜的录像系统也很重要,不仅用于教学,而且优秀的神经外科医师术后都要对手术录像进行复盘,不断总结和提高,以及用于学术交流。所以还要确保录像系统工作正常,包括它的摄像头对焦与显微镜的目镜要同步。
所以说,手术显微镜不仅是一个工具,它也是我们学术交流和教学的重要平台。年轻医生一定要重视这些细节,既要掌握操作,更要理解光学原理,把显微镜真正用到极致。



专家介绍


梁日生 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 国家教委首批公开选拔公派留学归国人员,博士导师为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周良辅院士

● 现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行政主任、福建省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人才中心全国卫生人才评价领域专家,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装备发展促进分会常委,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脑积水学组委员,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福建分中心专家委员会常委,福建省医学专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神经外科学会常务委员兼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副组长,福建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福建省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显微外科学会常委,福建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理事,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评审专家、福建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和福建省紧急医学救援专家等

● 多家学术期刊的特邀编委或审稿专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省厅级资助课题并参与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课题多项。多次获得省厅级医学科技进步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3篇,其中SCI论文16篇。副主编、参编或参译《听神经鞘瘤》、《内镜垂体外科学》和《英汉神经外科学词汇》等专著5部,并参与5部指南/共识的编写。培养硕士研究生27人、博士研究生10人

● 曾经受过显微神经外科、颅底外科、微创技术、癫痫外科以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等专门训练和进修,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颅底肿瘤、脑肿瘤、颅咽管瘤、松果体区肿瘤、听神经瘤、垂体腺瘤和脑血管病等神经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和微创技术的应用;难治性癫痫的显微手术、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等的微创外科治疗;神经外科术中神经血管保护技术、大脑功能区病灶的微创切除技术等。对颅脑的复杂疑难重症有独到见解。秉承“患者至上、质量第一、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理念,长期潜心研究,开展了大量新技术新方法,精心施治,取得了优良的治疗效果。被评为“病人评选的最满意医务人员”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