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瘫痪是由脑或脊髓运动传导通路受损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痉挛及感觉功能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带来沉重社会负担。脊髓电刺激(SCS)通过硬膜外电极向脊髓背侧发送电脉冲,通过调节神经可塑性、感觉传入、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及神经递质释放等机制降低肌张力、缓解疼痛、促进运动恢复。相较于其他外科手术,SCS具有非破坏性、针对病因治疗、可逆、可调节、可控、作用直接、适用范围广(适用于上肢瘫和下肢瘫)、伴随疗效(可能改善疼痛、意识及二便障碍等)等优势。
手术适应证:(1)卒中等脑源性病因导致的偏瘫;(2)脊髓损伤等脊髓源性病因导致的截瘫;(3)病程3~6个月以上;(4)经规范康复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进入平台期;(5)脑或脊髓责任病灶稳定;(6)瘫痪肢体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2分;(7)患侧主要肌群肌力≥1级;(8)患者意识清醒、无认知功能障碍、配合度良好,能理解手术目的并积极参与术后康复训练。
绝对禁忌证:(1)患者近期病情仍处于进展期;(2)肌张力低下或强直性痉挛;(3)患肢主要肌群肌力0级;(4)不可纠正的严重凝血障碍;(5)伴有严重精神疾患;(6)重要器官严重疾患无法耐受手术;(7)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如肺部、泌尿系统等)控制不佳;(8)拟手术部位存在活动性感染;(9)预期生存期不足1年。
相对禁忌证:(1)严重认知障碍或无法配合术后康复训练;(2)长期痉挛导致严重肌腱挛缩和/或骨关节畸形;(3)既往颈椎或下胸椎手术史或存在严重脊柱畸形(如侧弯)和/或重度椎管狭窄;(4)心脏起搏器或其他植入式电子设备;(5)既往有癫痫病史。
对可以耐受全麻者推荐使用16触点外科电极,否则可实施局麻经皮穿刺电极植入。针对上肢瘫最常用的外科电极位置为颈5~7、颈67胸1或颈456,需根据上肢各关节痉挛严重程度、肌力情况和运动度来调整。针对下肢瘫的外科电极放置位置需覆盖腰膨大最为粗大的腰1~4脊髓区域,对应胸11~12椎体,并根据脊髓圆锥位置来调整。此外,电极位置还应根据合并的肢体疼痛等感觉异常和/或二便障碍及患者对改善此类症状的诉求来进行相应调整,如偏瘫或四肢瘫患者对于上下肢运动恢复均有要求,原则上应先行颈膨大SCS,因为部分患者术后可能有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而腰膨大SCS术后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者相对少见。初步临床研究显示,SCS可显著改善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精细动作,部分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可在辅助下独立行走。未来SCS将结合多通道电极、智能算法、闭环调控、机器人辅助智能康复、脑脊接口等技术,提升其精准性与疗效,成为神经康复核心技术之一。
内容来源:CNS2025 每日会讯
专家简介
张黎 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
●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2010年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获得者
● 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外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外专委会副主委、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及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委、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副主编
● 在国内率先涉足周围神经外科亚专科领域并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血液透析周围神经病的概念及外科治疗策略;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患在中国的普及与推广做出重要贡献;积极开展脊髓电刺激技术(SCS),在国内实施首例上肢痉挛的SCS治疗及首例双电极双脉冲发生器SCS治疗高位截瘫,并将其适应症扩展至非疼痛症状感觉异常的糖尿病足领域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