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发布 | 84阅读

ICM:无创颅内顺应性波形监测

杨中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重症监护病房(ICU)对严重脑损伤的管理仍是一项艰巨挑战[1]。虽然颅内压(ICP)监测是治疗基石,但其有创性操作存在固有风险和局限性,尤其在资源有限地区及存在导管置入禁忌症的患者中更为突出[2]。与此同时,多项研究证实无创多模态监测在急性脑损伤中具有增强诊断效能[3-5]。随着神经重症领域对可靠无创监测方案的持续探索,《布鲁塞尔无创ICP监测共识》(B-ICONIC)近期发布,整合了全球临床医师最常研究使用的技术[6]。


该共识由41位国际颅脑创伤(TBI)专家制定,为床旁无创ICP(nICP)工具的应用提供实践指导。通过系统综述和德尔菲法,专家团对关键技术提出推荐意见,包括自动瞳孔测量(神经瞳孔指数-NPi)、视神经鞘直径超声测量(ONSD)及经颅多普勒(TCD)衍生指标。核心建议采用多模态策略:至少两种一致的nICP技术(优先关注最异常数值)需结合临床检查和神经影像来指导ICP管理。共识制定了ICP分级治疗升级/降级流程,例如当NPi≤3、ONSD≥6mm(提示ICP≥20mmHg)或TCD搏动指数升高(≥1.4,对应预测ICP≥20mmHg)时需升级ICP治疗。专家组强调有创ICP监测仍是金标准,无创技术仅作为不可行时的辅助手段[6]。


Brain4care系统及其验证

新兴的Brain4care(B4C)系统为持续无创评估颅内动力学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该系统可评估颅内顺应性(ICC),即颅内容积与压力的关系[6]。通过置于患者前额的无创传感器,B4C能捕捉颅内容积变化的脉动成分,为动态颅内生理提供独特观察窗口。其突破性在于首次实现无创获取ICP波形,并采用云端算法实时分析波形形态,输出P2/P1比值、达峰时间(TTP)等量化参数——这些波形变形指标常先于ICP升高出现。


Frigieri[7,8]、Brasil[9]和de Moraes[10]的开创性研究证实,该系统在TBI、自发性颅内出血和脑积水等多种场景中能有效检测ICC变化。研究显示Brain4care参数与有创ICP测量具有相关性,提示其可作为颅内高压(IH)的替代标志物及临床结局预测指标[3,11]。该系统已获得美国FDA 510(k)认证,可用于临床及专家解读。


Frigieri等学者在跨国多中心研究中评估了B4C系统对124例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7]。研究确定了提示颅内压升高或正常的临界值:当P2/P1比值>1.4时,发生颅内高压(IH)的可能性最大。Brasil团队在重型TBI患者中发现,当P2/P1比值≥1.2且TTP≥0.3时,对ICP≥20mmHg的预测曲线下面积(AUC)达0.9。这些研究共同证实,当监测到标准波形且参数正常时,B4C系统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9,10]。Uysal等学者通过重复测量与ICP的相关性验证了该系统效能[12],其与Brasil团队的研究均显示异常B4C波形与颅内血管阻力升高存在关联[13]。


图1 B-ICONIC模型的修订版。该模型整合了经颅多普勒(TCD)、自动瞳孔测量(AP)、视神经鞘直径超声(ONSD)以及Brain4care系统参数,并列出各项指标用于评估疑似颅内动力学障碍(传统称为颅内高压)的判定标准。B-ICONIC共识建议,当至少两种无创监测技术均提示颅内顺应性降低时,应考虑升级或降级治疗方案。其中AP指自动瞳孔测量;B-ICONIC即布鲁塞尔无创颅内压监测共识;Dv表示舒张期流速;eICP为估算颅内压;NPi是神经瞳孔指数;ONSD通过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PI代表搏动指数;TCD为经颅多普勒;TTP指达峰时间:


B-ICONIC框架下的Brain4care系统

基于前述研究,持续升高的P2/P1比值(>1.2)或TTP值超过0.3(单独或联合出现)可作为颅内顺应性(ICC)受损的早期预警信号。这些参数值的升高与颅内高压概率呈非线性正相关[7]。这些阈值指标可考虑纳入B-ICONIC共识推荐的其他无创监测技术体系(图1)。B4C系统能实现持续监测,捕捉间歇性有创评估可能遗漏的细微趋势变化。该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资源非依赖性,特别适合高级神经监测工具匮乏的中低收入国家[14]。其便携性和易用性进一步支持其在院前急救、急诊科、过渡病房及围手术期等多场景的应用,有望解决神经监测工具实际应用与B-ICONIC推荐标准之间的实施差距[15]。


局限性方面,患者躁动和人为干扰可能影响传感器获取可靠波形。其他限制包括需要联网进行波形分析,以及目前尚不能直接估算ICP数值。因此临床医师需通过专业培训,掌握通过B4C参数判读ICC受损状态的技能。


结论

Brain4care系统标志着无创颅内监测领域的重大进展。该技术与B-ICONIC无创神经监测理念高度契合,有望推动严重脑损伤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干预。通过持续评估颅内顺应性,系统可早期发现神经功能恶化征兆,为及时干预和改善预后创造条件。现有证据虽支持其ICC评估价值,但仍需前瞻性干预研究来明确临床应用范围。其对复杂基础设施的零依赖性,使其在资源有限地区具有广泛推广潜力。B-ICONIC共识网络可考虑将这一前景广阔的技术纳入未来指南,为全球严重脑损伤患者更优诊疗方案的普及铺平道路。


文献出处

Intensive Care Med

. 2025 Jun;51(6):1131-1134. doi: 10.1007/s00134-025-07956-4. Epub 2025 Jun 3.

The dawn of noninvasive intracranial compliance waveforms: a call for the B-ICONIC improvement and expansion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