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复杂。遗传易感性是关键风险因素,但其与代谢、免疫等复杂性状的共享遗传基础仍是空白。本研究通过整合多组学遗传数据与真实世界队列,系统解析胶质瘤的遗传架构,发掘其与代谢等性状的深层联系,并将这些发现转化为可用于高危人群筛查、风险评估和个体化干预的临床工具。
为将遗传发现转化为临床应用,我们设计了多阶段分析流程,整合全球数据库的GWAS数据,采用遗传协方差分析和连锁不平衡分数回归评估胶质瘤与43种核心代谢性状的遗传相关性。随后,利用局部遗传相关性分析(LAVA)定位共享遗传区域。为挖掘机制,我们整合跨性状荟萃分析、基于汇总数据的孟德尔随机化、转录组范围关联研究及共定位分析,关联变异与表达,采用MR推断因果方向。最后,基于新位点构建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在独立样本中验证其预测效能,将遗传数据转化为临床风险评估模型。
研究结果揭示了胶质瘤与代谢健康的遗传交集。26种代谢性状与胶质瘤存在显著遗传相关,提示临床评估应综合患者代谢状况。LAVA分析定位到36个共享遗传区域,跨性状分析鉴定出38个共享遗传位点,其中18个为新发现的胶质瘤风险位点。这拓展了对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的认知,并为开发全面基因筛查面板提供了资源。
功能基因层面,我们锁定了109个候选多效性基因,其功能富集于细胞周期调控、端粒维护及脂质代谢等核心通路,为靶向药物开发提供了潜在靶点。因果推断分析显示,遗传预测的慢性肾病(CKD)是胶质瘤的潜在致病风险因素。对高CKD遗传风险患者,强化肾功能监测和早期干预可成为预防胶质瘤的新策略。
临床应用层面,新构建的PRS模型展现良好风险预测潜力。我们发现遗传风险与生活方式及代谢物水平存在显著交互:在高遗传风险人群中,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放大患病风险,而特定代谢物水平能调节遗传风险。这提示临床可结合遗传背景、生活方式及代谢表型,对高危人群实施个体化干预,以降低发病率。
本研究首次描绘了胶质瘤与多种代谢性状的遗传共享图谱,发现大量新风险位点和多效性基因,并揭示慢性肾病等代谢紊乱可能是其上游风险因素。我们构建的PRS模型及其与生活方式的交互作用分析,为整合遗传信息和代谢标志物的个体化风险评估与精准预防策略铺平道路,有望显著提升临床实践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内容来源:CNS2025 每日会讯
专家简介
汪永新 教授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
兼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委员会小儿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新疆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疆神经外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新疆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长期从事脑肿瘤、脑创伤及小儿神经外科疾病的临床诊治、教学及科研工作 荣获2021年度人民好医生(神经肿瘤)特别贡献奖,近年来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5项。
主持及参与3项国自然项目、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0余项省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及中华系列等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8部;参加国家级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编撰工作25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