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发布 | 1512阅读

王旋教授:胶质瘤诊疗迈向精准化与多元化,医患共待新突破

王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达人收藏


在神经系统的复杂疾病谱系中,胶质瘤宛如一颗“毒瘤”,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以及低治愈率的“三高一低”特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此外,由于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难彻底切除、术后易复发,还对传统放化疗有耐药性,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给众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


所幸近年来,基因编辑、免疫治疗、纳米技术等前沿科技飞速发展,胶质瘤诊疗领域迎来新突破,新诊断标志物、新型靶向药物及创新治疗策略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新希望。基于此,脑医汇-神外资讯特别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旋教授,聆听他在胶质瘤诊疗领域的专业见解和宝贵经验。




01

脑医汇-神外资讯:王教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到您。您作为武汉协和医院脑胶质瘤MDT负责人。您觉得MDT会诊对于医生或患者来说,有哪些重要意义?

王旋教授:

胶质瘤虽为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但在临床治疗中对神经外科医生而言仍是一项挑战。与脑膜瘤、垂体瘤等可通过神经外科手术实现治愈或显著缓解的疾病不同,胶质瘤仅依靠手术无法实现完全控制复发或大幅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标。因此,胶质瘤的治疗需要MDT(多学科诊疗),各学科发挥专业优势,以延缓疾病复发、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期,其本身属于需多学科协作干预的疾病。


为什么需要MDT?一方面,不同学科对疾病的观察角度存在差异,各学科基于自身特点形成的对胶质瘤的认知汇聚后,能够弥补单一学科知识体系的局限性,使治疗方案更全面;另一方面,胶质瘤的治疗需采用“组合拳”模式,而非单一治疗手段。例如,部分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在术后标准放化疗后,甚至在替莫唑胺仅使用两三个周期时便出现复发,此时MDT的作用尤为关键——通过多学科讨论,可综合评估后续治疗方案,包括二线药物的选用、手术干预的可行性,以及溶瘤病毒治疗、CAR-T细胞治疗、硼中子俘获治疗等新兴融合技术的应用策略,进而实现对复发的有效控制,延长患者生存期。综上,MDT在胶质瘤的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02

脑医汇-神外资讯:随着脑胶质瘤精准治疗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临床探索不断涌现。对于低级别胶质瘤或IDH突变的胶质瘤,在靶向治疗方面,您能否结合当前领域的最新进展,谈谈这类治疗在临床转化中取得的突破,以及仍面临哪些核心挑战?

王旋教授:

低级别胶质瘤及IDH突变型胶质瘤应得到更多关注。当前,行业内的研究重心多偏向高级别胶质母细胞瘤,诸多临床试验的入组条件也常以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为首要前提。由于低级别胶质瘤或IDH突变型胶质瘤被认为复发周期较长,其受关注程度远不及胶质母细胞瘤,但实际上这类肿瘤的诊疗同样关键。这是因为低级别胶质瘤或IDH突变型胶质瘤若不断复发,肿瘤级别可能逐次升高,最终可能进展为4级星形细胞瘤,因此这类患者的治疗需得到重视。


所幸针对IDH1或IDH2突变的低级别胶质瘤的靶向药物Vorasidenib在国内的应用已逐步推进,目前可通过借助国家的特殊政策,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天坛医院以及海南博鳌等机构开具处方进行申购;针对IDH1或IDH2突变的单靶点药物艾伏尼布,已可在外部药店购置。


因此,现阶段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仍以放疗和替莫唑胺为主。由于此类胶质瘤多存在MGMT启动子甲基化,替莫唑胺在疾病早期通常能有效控制病情。若后期出现复发倾向,部分患者可考虑再次手术——这类肿瘤复发时往往表现为局限的单病灶,具备再次手术的条件。当然,经济条件允许的患者,也可选用上述IDH1或IDH双突变靶向药进行控制。



03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对脑胶质瘤未来创新疗法的探索有哪些展望?

王旋教授:

从个人治疗经验看,胶质瘤治疗日新月异,每年有新产品问世,诊断也更精准。过去需病理结果才能知有无IDH突变,现在术前通过酰胺质子成像等影像学手段,判断准确率可达90%,且不少头部医院有术中快速IDH的PCR检测,半小时出结果。有无IDH突变影响手术策略,IDH突变预后偏好,手术更积极;IDH野生型复发快,手术相对保守,以功能正常为主。


在我院神经外科姜晓兵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团队积极开展医工交叉合作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前已在《Nature》杂志发表了相关文章。文章中提及,我们正在运用超声可降解的水凝胶植入颅内,这一创新方法带来了诸多好处,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大大提高了胶质瘤早期筛查的准确率。该水凝胶通过监测颅内压力、ph值、谷氨酰胺代谢浓度,能早于影像学探测到胶质瘤复发,利于超早期干预,利于后期控制。


针对复发胶质瘤(包括单发、脑脊液播散或脑膜播散等情况),目前主要依赖各类临床试验探索新的治疗方案。例如,溶瘤病毒治疗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CAR-T细胞免疫治疗已进入Ⅰ期临床试验,CAR-T属细胞免疫治疗,肿瘤因逃逸自身免疫监测产生,最终还需免疫杀死。除CAR-T外,CAR-NK、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等细胞免疫治疗手段也已陆续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我认为未来胶质瘤的治疗将会朝着发展速度更快、治疗手段更多的方向不断迈进。在此,我也希望广大胶质瘤患者不要气馁,积极配合治疗,紧跟医学发展的步伐。只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坚持下去,相信后续一定会有更多新的治疗办法应运而生。



专家简介


王旋 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神经外科,博士,副主任医师。脑胶质瘤和转移瘤组长,脑胶质瘤MDT负责人、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神经外科负责人

● 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纳米抗体质量控制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国家神经疾病中心脑胶质瘤MDT联盟理事

●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西医结合委神经外科全国专业组常委

● 中国神外装委会常委湖北省神经修复学会秘书长

● 湖北省神经外科青年学组委员

● 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常务委员

● ESCO脑胶质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