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发布 | 1005阅读

【中国声音】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儿童脑血管造影诊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梁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达人收藏

近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梁平研究团队在小儿神经医学期刊《Journal of Neurosurgery Pediatrics》发表了题为《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cal and general anesthesia for diagnostic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children》的研究论文。研究表明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均可安全有效地进行儿童脑血管造影诊断。在局部麻醉下,可以安全地获得与全身麻醉相当的血管对比度、血管完整性和诊断效能的可视化图像,且局部麻醉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和减轻经济负担的潜在优势。


REF: Gao W, Xu F, Wu X, Yu Z, Liang P.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cal and general anesthesia for diagnostic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children. J Neurosurg Pediatr. Published online July 11, 2025. 

doi:10.3171/2025.3.PEDS24406

PMID: 40644716


儿童脑血管疾病是一组严重危及生命、可能致残的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烟雾病等。近年来,儿童脑血管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致残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治疗对于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脑血管造影被公认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其在细节呈现和血流动力学评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常,儿童脑血管造影需在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GA)下进行,虽然全身麻醉有助于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但可能会增加麻醉相关风险、延长术后恢复时间并提高医疗费用。相比之下,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 LA)作为一种替代方案,在成人中已被证明能够减轻生理应激、加速恢复并提供术中神经功能监测等优点。然而,局部麻醉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评估。本研究旨在比较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在儿童诊断性脑血管造影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麻醉与DSA造影


全身麻醉使用静脉丙泊酚(诱导剂剂量为2-3 mg/kg,维持剂量为4-12 mg/kg/h)、瑞芬太尼(诱导剂剂量为0.5-1.0μg/kg,维持剂量为1-2μg/kg)和吸入七氟烷(诱导浓度为2%,维持浓度为0.5-3%),通过气管插管给予。药物剂量根据每位儿童的麻醉反应进行个体化调整。局部麻醉则由经验丰富的神经介入医生使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最大剂量为4.5mg/kg)。


血管通路的建立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部位为右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下2厘米处的股动脉。如果穿刺失败,则改为左侧穿刺。动脉鞘的尺寸为4-5Fr,造影剂均选用的碘克沙醇(威视派克320)。DSA造影完成并拔出导管后,采用手动加压法进行止血,持续15分钟。随后,用无菌纱布和压力绷带包扎穿刺部位。患儿被转移至神经外科护理单元进行至少24小时的密切监护,术后严格卧床休息并保持肢体固定5-6小时。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对穿刺部位进行护理并监测生命体征。


结 果


纳入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行DSA造影且≥6岁的患儿共128例,LA组40例,GA组88例。其中男56例(43.8%)、女72例(56.2%),年龄10.4±2.3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血管鞘大小、血管插管部位及术后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在造影剂剂量、透视时间、总辐射剂量、总剂量面积乘积、血管造影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时间、复苏时间、麻醉费用、住院费用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LA组与GA组相比,LA组的运动伪影更频繁,导致LA组的图像清晰度评分低于GA组,但两组在血管对比、血管完整性和诊断效能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LA组在皮肤穿刺和拔管时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而GA组在麻醉起始、皮肤穿刺和拔管时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围手术期两组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4。


表4


综上,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可安全有效地进行儿童脑血管造影诊断。

● 在局部麻醉下,可以安全地获得与全身麻醉下在血管对比度、完整性和诊断率方面相当的可视化图像。

● 局部麻醉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和减轻经济负担的潜在优势。


图1:A-H为脑血管造影图像。局部麻醉组显示有运动伪影(A和B)。局部麻醉(C和E)与全身麻醉(D和F)下的脑血管造影显示令人满意的血管对比度、完整性和诊断效果。一名7岁10月女孩分别在局部麻醉术前检查(G)、全身麻醉复合手术(H)下造影效果对比,显示左侧颞叶动静脉畸形,由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分支供血,静脉段有动脉瘤样扩张,经一粗大引流静脉入上矢状窦。


通讯作者简介


梁平 主任医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神经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

●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小儿神外专委会委员

● 国家卫健委儿童恶性实体肿瘤专委会委员

● 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会长

●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重庆市医院协会神经外科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