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学作为医学领域中兼具复杂性与精准性的学科,其发展轨迹既映射着医学科技的进步,也凝聚着几代医者的探索与坚守。值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召开之际,本期内容特别邀请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硕教授,就学科发展历程、分会工作成果及年会亮点等内容展开分享。
学科发展 从筚路蓝缕到方兴未艾
据王硕教授介绍,近代神经外科的创立仅仅1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为经典神经外科阶段,此阶段受限于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制约,研究者们通过对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及病理的初步探索,逐步形成神经外科诊疗的基础理念,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70年代为显微神经外科阶段,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CT、MRI等相应出现,医学显微镜的临床应用,结合显微技术、显微器械、显微解剖等构建了显微平台,使手术治疗的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血管内治疗的不断完善、影像导航技术、神经内镜和立体定向放疗等无创或微创技术的引入,使神经外科逐渐进入微创时代,手术创伤进一步降低,患者功能得到保护,恢复速度加快,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我国神经外科真正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相对国际我们起步晚,却也展现出独特的奋进轨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王硕教授讲道:“上世纪50年代初,赵以成教授在天津创建了我国最早的神经外科,标志着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起步。随后史玉泉教授在上海华山医院也成立了神经外科。赵以成教授在北京开办了神经外科的培训班,为新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培养了许多骨干,推动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神经外科在全国各大医院逐步设立独立科室,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198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在北京成立,先后历经王忠诚院士、赵继宗院士、周定标教授、张建宁教授到如今王硕教授八届主任委员的领导,分会已成为我国神经外科学界最具影响力和活力的学术组织,通过规范诊疗、专业培训、标准制订等工作,显著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2018年,我国正式发布“中国脑计划——脑科学和类脑科学研究”,成为推动我国神经外科发展的新动力。赵继宗院士提出:我们神经外科人应是中国脑计划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实施者。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积极响应,在2024年分会的第21届全国年会上通过了由赵继宗院士等牵头编写的《临床研究实施与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并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今年,赵继宗院士又举办了全国脑机接口临床评价与应用研讨会暨首届脑机接口临床技术培训班。目前全国已有近10家单位成立了脑机接口或人工智能研究病房或研究单元。本次年会上,分会拟启动《植入性脑机接口适应证中国专家共识》,进一步规范临床和研究领域。王硕教授表示,在分会推动下,中国神经外科积极投身脑科学转化研究,聚焦脑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索与脑机接口的临床试验,为推动我国脑科学的发展和神经外科的跨学科融合注入了新的动力。
分会工作 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发展
党建工作是分会事业发展的红色引擎。王硕教授表示,在中华医学会党委的领导下,神经外科学分会最早就成立党工作小组。分会始终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学科发展方向,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宣传教育,参观中共二大会址、贵州遵义会议会址、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旧址、革命老区黄冈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增强委员们的党性修养和历史责任感。
作为学科发展的核心引擎,分会在推动学科建设、提升诊疗水平方面也做了诸多努力。近年来,分会规范开展了43项学术活动,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同时,分会高度重视诊疗标准化建设,积极撰写、梳理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2018年至2025年间,已发布指南54篇,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诊疗依据。
在基层帮扶方面,分会积极开展“践行系列乡村振兴活动”,在黄冈、遵义、龙岩等地开展义诊,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2022年,分会组建专家团队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及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开展义诊和手术诊疗活动,手术示教与技术,将先进技术送到基层。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医疗水平均质化发展,分会创新开展“神外大家庭”活动,全额资助西部骨干医生参加学术年会,促进东西部神经外科的均衡发展。
同时,分会还积极组织科普工作,建立科普专家库,编写科普书籍《头部大事》,提高公众对神经外科疾病的认知度。
年会亮点 医智融合引领学科未来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将于2025年8月7日至9日在苏州召开,本次会议以“医智融合·精准超越”为主题,旨在通过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能神经外科,推动学科向更高水平发展。王硕教授表示,“医智融合”中的“智”指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其核心是在可控范围内,将人工智能与神经外科临床实践深度结合,以技术赋能进一步提升诊疗水平。“神经外科手术对精准性的要求极高,毫米级的误差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延伸医师的感知与判断能力,辅助实现更精准的决策与操作。”王硕教授说道。
基于这样深刻且前瞻性的主题理念,本次会议聚焦神经外科前沿进展、临床技术革新及学科交叉融合,精心设置了丰富多元的日程。会议亮点纷呈,既有脑心共患病、脑机接口等前沿热点专题的研讨,又有手术视频录播等技术展示,还有多学科专家圆桌讨论,以及青年学者创新成果交流。此外,会议还将继续深化“神外大家庭”活动,全额资助120位西部骨干医生参加学术年会,促进全国神经外科医生的交流与合作。
寄语青年医生 于科技浪潮中续写发展新篇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类脑科学、脑机接口等颠覆性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青年神经外科医生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肩负重大历史责任。王硕教授指出,神经外科是一门高度依赖科技支撑的学科,从传统的手术刀到现代的显微镜、内镜乃至人工智能技术,科技的进步不断拓展着神经外科的边界,推动着学科向前发展。因此,王硕教授对青年医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青年医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当前,人工智能已突破“辅助工具”的单一角色,开始深度参与医疗决策制定、复杂病例分析,极大提升了诊疗效率与精准度。与此同时,国家“脑计划”的深入推进也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战略动能。展望神经外科未来发展,王硕教授充满信心与期待:“随着国家级脑科学战略布局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深入推进,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神经外科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在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的引领下,通过一代又一代神经外科人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创新,中国神经外科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中国神经外科正在经历新的发展阶段。当智能手术机器人替代传统器械,当虚拟现实技术重构术野认知,新一代神经外科医师需以更开放的胸怀拥抱变革,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学科的代际跃迁。展望未来,我们相信中国神经外科将在科技赋能下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超越发展。
内容来源:CNS2025 每日会讯
专家简介
王硕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神外血管1病区,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 国家神经系统临床研究中心PI,英国皇家医学会外籍会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副院长,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中国执行委员
●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及颅内肿瘤的外科治疗和研究工作,率先在国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提高了脑血管病的手术安全性和效果;同时还从事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包括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机制、脑血管畸形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Lancet Neurology、Science Bulletin、Radiology、Stroke、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等多个相关的实施;现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见多发病防治”项目和一项“太湖人才计划”的“顶尖专家团队”项目。 现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副主编、《中国脑血管疾病杂志》副主编、《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副总编辑和《中华医学杂志》编委。现已获得国家及省部科技奖励1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担任主编和副主编出版专著11部、教材5部。先后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卫生部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全国普及计划’核心专家”、“卫生部人才中心全国领域专家”和吴阶平-保罗杨森奖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