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髓内脊髓肿瘤主要包括胶质瘤、神经元及混合神经元-胶质肿瘤、室管膜肿瘤和血管性肿瘤。目前的主流治疗是在发现髓内占位病变后行手术切除,术后根据肿瘤类型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髓内脊髓肿瘤的治疗路径。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手术治疗的髓内占位病例,并结合本团队近1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规律随访。
结果
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我科术后病理确诊:星形细胞瘤91例、神经元及混合神经元-胶质肿瘤25例、室管膜肿瘤298例、血管性肿瘤92例。通过文献复习及既往研究,我们制定了髓内脊髓肿瘤的优化治疗策略,以实现肿瘤控制与神经功能保留的最佳平衡。
脊髓髓内肿瘤的治疗策略应依据组织学特征、可切除性与神经功能保护三大核心要素综合制定。组织学上,肿瘤分为非浸润性与浸润性两类:室管膜瘤、血管母细胞瘤与脊髓存在清晰界面,全切(GTR)安全可行;星形细胞瘤边界模糊,全切难度大。基于高分辨率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可将可切除性分为三型,对手术决策、切除范围设定及预后预测具有明确临床意义。
手术技术方面,术中实时超声可在硬膜切开前精准定位肿瘤、判断血供及与脊髓界面,指导最佳切口。除传统的后正中沟入路外,后外侧沟入路避开背柱,利于健侧神经功能保护,适用于多数星形细胞瘤及偏侧室管膜瘤,尤其推荐用于脊髓圆锥偏心型髓内肿瘤的切除。
星形细胞瘤预后主要取决于WHO分级。低级别全切后可密切观察;高级别应于术后4~6周启动放疗,并采用IMRT或VMAT技术限束,减少脊髓受量。化疗方面,建议进入临床试验或个体化靶向治疗。
室管膜瘤预后由切除程度与分级共同决定。GTR显著优于次全切,是OS与PFS的独立保护因素;肿瘤体积<3 cm、术前McCormick≤II级者早期手术功能恢复更佳。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因神经根粘连及黏液基质,GTR较低。室管膜下瘤男性和T3~9的肿瘤发生区域可能是其危险因素。
血管母细胞瘤分为散发型与VHL相关型。两组GTR率相近(约90%),但功能结局差异显著:散发型51.5%术后改善,VHL型仅41.8%保持稳定。VHL患者早期GTR可显著延长无复发生存;新发病灶若≤10 mm,可考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散发型术后长期功能良好,VHL型需终身影像监测及多学科管理。
结论
髓内肿瘤治疗需“基于病理、评估可切除性、个体化”的综合策略,整合多模态技术与全程管理。未来研究应聚焦先进放疗、靶向治疗及精细手术策略,以进一步改善疗效与生活质量。
内容来源:CNS2025 每日会讯
专家简介
贾文清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副主任、脊髓脊柱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柱脊髓病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髓脊柱学组副组长。
多次赴美国和欧洲研修;擅长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柱退行性变的诊治,对脊柱脊髓的力学和脑脊液动力学有深入见解,是国内神经外科脊髓脊柱手术中电生理检查技术和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倡导者和推广者之一。首创电生理D波监测联合电位翻转指导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技术,制定中国脊髓室管膜诊疗指南。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