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发布 | 96阅读

《救命!脊髓中的“隐形杀手”,MRI如何凭“火眼金睛”揪出它?》

郝鸣

长江航运总医院

达人收藏

脊髓深处的“隐形炸弹”

髓内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郝鸣

 在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高速公路”——脊髓中,有一种隐匿性血管畸形如同埋藏的“定时炸弹”,它就是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尽管发病率仅占脊髓血管疾病的5%-12%,但其反复出血的特性可能引发截瘫等严重后果,成为威胁神经功能的隐形杀手。



一、病理本质:血管发育的异常交响曲

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本质是脊髓血管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其病变由菲薄、缺乏弹性蛋白的血管壁构成,形成分隔状的“海绵窦”结构。显微镜下可见桑葚状血管团,内部充满不同时期的出血产物与含铁血黄素沉积。与真正的肿瘤不同,这类血管畸形缺乏细胞增殖特性,但薄弱的血管壁使其极易破裂出血,形成恶性循环:出血导致周围组织胶质增生,胶质增生又引发微循环障碍,最终导致脊髓功能进行性损伤。

   临床警报:三型症状的神经危机

1. 急性爆发型:

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剧烈背痛,伴随肢体运动障碍或感觉丧失。这种类型多与血管瘤急性破裂有关,出血直接压迫脊髓,导致神经传导中断。例如,某患者搬运重物后突发双下肢瘫痪,MRI检查证实为胸段髓内血管瘤破裂。

 2. 双峰波动型:

症状呈现“发作-缓解-再发作”的波浪式进展。首次出血后患者可能部分恢复,但数周至数月后因再次出血或微循环障碍,出现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这种波动性常被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疾病。

3. 慢性蚕食型:

以渐进性神经功能减退为特征,患者可能经历数年的轻微症状,如间歇性肢体麻木或步态不稳。这种类型与血管瘤反复微出血导致的脊髓慢性损伤有关,最终可能发展为不可逆的截瘫。



二、诊断利器:MRI的“火眼金睛”

在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中,MRI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典型表现为T1加权像上的混杂信号(出血不同时期的表现)与T2加权像上的“牛眼征”——中心高信号(出血)被周围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沉积)包围。这种特征性表现使MRI诊断准确率高达95.5%。相比之下,脊髓血管造影常显示“阴性结果”,反而成为排除其他血管畸形的重要依据。

 治疗抉择:手术刀下的平衡艺术

治疗策略需在“彻底切除”与“功能保护”间寻找微妙平衡。对于无症状患者,密切随访是合理选择;但当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时,显微手术成为首选。手术要点包括:

  ●  精准定位: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确定病变边界。


  ● 分块切除:对深部或与脊髓粘连紧密的血管瘤,采用分块切除技术。


  ● 瘤床处理:彻底止血后,用电凝或激光处理残余血管腔。


  ● 功能保护:避免损伤脊髓前动脉等重要供血结构。

研究表明,全切除手术可使85%的患者获得神经功能改善,但手术时机至关重要——在脊髓严重受损前干预,预后显著优于晚期手术。



三、预防与康复:多学科协作的长期战役

尽管目前尚无明确预防措施,但早期发现至关重要。建议对有脊髓症状的患者常规进行MRI筛查。术后康复需神经外科、康复科与心理科的多学科协作,通过运动功能训练、神经电刺激治疗等手段,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生活能力。

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本质上是与时间的赛跑。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与神经影像学的进步,我们正逐步掌握破解这一隐匿性血管畸形的密码,为患者守护珍贵的神经功能。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