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灌注强度比(HIR)是血管闭塞影像学中用于评估低灌注所致脑组织风险范围的量化指标。其定义为 Tmax>10秒 与 Tmax>6秒 的脑组织体积比,可用于鉴别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带与不可逆损伤的核心梗死区。
本综述探讨了HIR在评估大血管闭塞(LVO)患者临床结局及指导治疗策略(包括机械取栓和溶栓治疗)中的作用。现有证据表明,HIR值越高,临床结局越差,提示组织损伤更严重且再灌注挽救潜力降低。此外,HIR对梗死灶进展、侧支循环状态及再灌注出血风险具有预测价值。在预测功能结局方面,HIR较传统指标(如核心梗死体积)更具优势。
对于LVO及远端中血管闭塞(DMVO)患者,HIR能为风险分层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将HIR纳入临床实践可通过以下方面提升诊疗水平:优化决策流程,促进及时干预,完善术后管理,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并改善患者康复结局。
图1. 本图演示了左大脑中动脉(MCA)卒中患者的HIR计算方法。通过计算脑组织达峰时间(Tmax)延迟>10秒(图中红色标注区域,本例为48毫升)与Tmax延迟>6秒(图中绿色标注区域,本例为91毫升)的体积比,得出HIR值为0.5。该计算通常由自动化软件完成:

图2. 高HIR伴HT。一位78岁男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9小时内)的基线NCCT、CTA、CTP、DSA及随访DWI和SWI影像,该患者未接受静脉阿替普酶治疗。发病至CT扫描时间为10小时。基线NIHSS评分为21分,NCCT的ASPECTS评分为6分。(A)NCCT图像显示左侧MCA高密度征及额颞区灰白质界限消失。头部CTA的轴位最大密度投影(16mm重建)显示左侧MCA M1段近端闭塞(红箭)(B),更靠近头侧的层面显示闭塞MCA供血区的侧支循环充盈大于0%但小于等于50%(红箭)(C),符合Tan评分1分。(D)灌注图显示Tmax>6秒区域(包含可挽救组织和梗死组织)体积为208毫升,CBF<30%的核心梗死区体积为57毫升。(E)Tmax图显示严重低灌注区(红色,Tmax>10秒)体积为130毫升,Tmax>6秒低灌注区(浅绿色)体积为208毫升,HIR值(=0.6)较高。患者接受了MT治疗,(F)MT前和(G)MT后图像显示左侧M1闭塞及单次取栓后达到mTICI 3级再通。随访DWI(H,I)和(J)SWI图像显示左侧MCA供血区(左侧颞叶和基底节区)梗死伴左侧基底节区出血转化:

图3. 高HIR伴最终大梗死体积(即使发病时间短)。一位76岁男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5小时内就诊并接受静脉阿替普酶治疗)的基线NCCT、CTA、CTP、DSA及随访DWI和SWI影像。基线NIHSS评分为18分,NCCT的ASPECTS评分为6分。(A)NCCT图像显示右侧MCA供血区灰白质界限消失伴脑沟变浅。(B)头部CTA的轴位最大密度投影(16mm重建)显示右侧MCA M1段近端闭塞(红箭),(C)更靠近头侧的层面显示闭塞MCA供血区的侧支循环充盈小于等于50%(红箭),符合Tan评分1分。(D)灌注图显示Tmax>6秒区域(包含可挽救组织和梗死组织)体积为179毫升,CBF<30%的核心梗死区体积为61毫升。(E)Tmax图显示严重低灌注区(红色,Tmax>10秒)体积为112毫升,Tmax>6秒低灌注区(浅绿色)体积为179毫升,HIR值(=0.6)较高。患者接受了MT治疗,(F)术前和(G)术后DSA显示单次取栓后达到mTICI 2b级再通。随访DWI(H)和SWI(I)显示MCA下分支供血区梗死灶内见点状微出血,DWI测得最终梗死体积为266毫升。患者10天后死亡,mRS评分为6分(不良功能结局):

图4. 低HIR伴良好功能预后。一位63岁男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4小时内就诊,未接受静脉阿替普酶治疗)的基线CTA、CTP、DSA及随访DWI和SWI影像。基线NIHSS评分为9分,NCCT的ASPECTS评分为10分。(A)NCCT显示左侧MCA高密度征,(B)头部CTA的轴位最大密度投影(16mm重建)显示左侧MCA M1段远端闭塞(红箭),(C)更靠近头侧的层面显示闭塞MCA供血区100%侧支循环充盈(红箭),符合Tan评分3分。(D)灌注图显示Tmax>6秒区域(包含可挽救组织和梗死组织)体积为97毫升,CBF<30%的核心梗死区体积为0毫升。(E)Tmax图显示严重低灌注区(红色,Tmax>10秒)体积为25毫升,Tmax>6秒低灌注区(浅绿色)体积为79毫升,HIR值(=0.3)较低。患者接受了MT治疗,(E)术前和(F)术后DSA显示两次取栓后达到mTICI 2c级再通。随访DWI(G)显示左侧MCA供血区(左侧额叶前外侧部、颞叶前部及基底节/纹状体区)弥散受限伴融合性异常,最终梗死体积为71毫升。该患者90天mRS评分为1分(良好功能预后):

AJNR Am J Neuroradiol
. 2025 Jun 3;46(6):1069-1081. doi: 10.3174/ajnr.A8557.
Role of 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 in Vessel Occlusions: A Review on Safety and Clinical Outcomes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