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3日发布 | 1327阅读

【中国声音】Stroke|阿托伐他汀改善Pipeline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基于LDL-C分层的多中心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段传志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刘爱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郭宗铎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




第一作者:冯欣1,黄驰1

通讯作者:段传志1,刘爱华2,郭宗铎3

作者单位: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近日,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段传志教授牵头,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爱华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宗铎教授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Effect of LDL-cholesterol Levels and Oral Atorvastatin on Outcomes after Pipeline Therapy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在国际脑血管病权威期刊《Stroke》(2024年影响因子8.9,中科院医学1区,JCR Q1区)在线发表(online ahead of print)。研究通过严谨的多中心队列与倾向评分匹配设计,首次以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层系统评估阿托伐他汀在颅内动脉瘤Pipeline血流导向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围术期给予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20mg/天)可显著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8.1%降至4.0%);

术后持续用药≥6个月,随访期缺血性事件(5.3% vs. 2.2%)及支架内狭窄(14.3% vs. 8.4%)均显著下降;

无论患者基线血脂高低或随访期间血脂控制如何,阿托伐他汀均表现出获益趋势。


该成果为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围术期及长期管理提供了重要循证医学证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缺血性卒中、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研究背景



血流导向装置(FD)已成为颅内动脉瘤重要治疗手段,但PLUS研究显示中国人群并发症达12.8%,支架内狭窄10~20%。阿托伐他汀除降脂外兼具抗炎、扩血管、抗栓等多效性,已在冠脉及颈动脉介入中获益,却缺少针对FD的高质量证据。本研究纳入接受Pipeline治疗患者的多中心队列,以倾向评分匹配评估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d)对围术期并发症、支架内狭窄、动脉瘤愈合及远期事件的影响,为其在FD术后应用提供循证依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接受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的15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603例患者接受了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20mg/天,术前3天开始服用并持续至术后至少6个月)。研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校正患者基线特征等混杂因素后,重点评估了阿托伐他汀治疗与围手术期并发症、支架内狭窄等临床结局的关联性,同时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深入探讨了不同LDL-C水平患者间的治疗效果差异。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93例接受PED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女性828例(69.4%),平均年龄为57.8±11.1岁。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他汀治疗组(590例)和非他汀治疗组(603例)。研究结果显示,他汀治疗组在降低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缺血性并发症)以及减少支架内狭窄形成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校正基线差异后,他汀治疗对缺血性事件的预防作用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降低支架内狭窄发生率方面也观察到积极趋势,尽管组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基于血脂水平的分层交互分析显示,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获益在基线LDL-C较高(≥2.59mmol/L)的患者中更为显著,但在基线LDL-C较低(<2.59mmol/L)的患者中仍可降低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重要的是,不同血脂分层间的交互分析未发现显著差异(交互P值>0.05),提示无论患者基线血脂水平如何,他汀治疗均可降低PED术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对患者术前他汀治疗时长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用药持续时间在预防并发症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提示即使是术前短期应用他汀类药物,仍可能通过其快速起效(通常在服药24小时内)的多效性机制(包括抗炎、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发挥脑血管保护作用,有效降低术后不良事件风险。


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深入探讨了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与其多效性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在他汀治疗组与非他汀治疗组的患者群体内,患者随访期间不同血脂控制的水平分层下的临床学和影像学结局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在预防缺血性事件和改善血管造影及临床预后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该保护作用在基线LDL-C水平较高(≥2.59mmol/L)的患者中具有统计学显著性,但在LDL-C水平较低(<2.59mmol/L)的患者群体中也观察到一致的获益趋势。这些发现明确了阿托伐他汀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中的保护作用并提示他汀类药物的获益可能超出传统降脂作用的范畴。



未来展望和研究招募



本研究结果值得通过设计严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特别是需要明确他汀类药物在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最佳用药时机、剂量和疗程。基于本研究中他汀类药物展现出的积极治疗结果,目前,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正快速推进,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担任组长单位,本研究通讯作者段传志教授担任主PI(主要研究者),联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等全国十余家具有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资质的三甲医院共同开展“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后预防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有效性研究——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优效性临床试验(APICES Trial)”。该研究计划招募接受血流导向装置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进一步评估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接受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同时探索不同患者血脂分层之间的结局差异,旨在为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策略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招募对象:

(1)年龄18-75岁,男性或未孕女性

(2)经CTA、MRA或DSA确诊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3)动脉瘤大小在3-25mm之间

(4)受试者本人和/或其授权人能够理解研究目的,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5)经研究者评估可以选用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治疗的患者

(6)愿意按照临床研究方案要求进行随访评价的患者


研究获益:

(1)免费用药:阿托伐他汀(立普妥)治疗或安慰剂治疗;

(2)专业团队全程随访,密切监测疗效与安全性

(3)返院复查的交通补贴


如果您想了解本研究更详细的情况,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组长单位)联系人:冯欣主治医师 联系电话:13681134001(微信同号);黄驰医师 联系电话:19915644224(微信同号)

研究项目组邮箱:APICES_Trial@163.com






通讯作者简介





段传志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后)导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脑血管病外科主任,教育部脑血管病诊疗技术与器械研发工程中心主任,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荣获首届广东省医师奖,中国好医生,广东好医生,岭南名医,全国学习雷锋先进个人,2023年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研究型人才等

中国神经介入知名专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0000余例,尤其擅长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窭及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治

主持“十三五”重点专项、国自然等项目10余项,发表科学论文数百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

主编专著三部《实用介入神经放射学》《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学》《颅内动静脉畸形》

先后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及医疗成果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先后指导硕士博士生100余名,博士后超15名






刘爱华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博士后指导老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介入组长、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医工结合研究室负责人、北京市神经介入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生物材料临床转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兼任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党建书记、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生物医药秘书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神经外科专委会主委、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医工结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青年神经介入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入选“中国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人物”、“国家脑防委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国卒中学会优秀脑血管专家”、“首都医学创新学者”、“北京优秀卫生人才”、“北京高端医疗人才”与“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等荣誉称号,脑血管病相关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刘爱华)等国家与省部级奖6项;近10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脑血管领域SCI论文102篇,获得国家专利27项







郭宗铎 主任医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留美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

现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委会常委、脑血管病亚专业首席专家,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编委,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外科学组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通讯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重庆市科技局重点课题2项,参与多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已发表SCl论文六十余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