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9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办,江苏省医学会、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承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
会议期间,“国产双波长LITT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专题会议于8月7日下午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国内神经外科领域权威专家,围绕国产双波长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系统(LITT)在癫痫、脑肿瘤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展开深度研讨,为神经外科精准治疗技术发展注入新活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亮教授开场致辞表示,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新一代双波长LITT系统是值得国人骄傲的新型临床设备。该设备应用于临床已两载,期间多地借其开展新技术申报工作。值此国内神经外科领域最重要的一个会议召开之际,聚各方同仁,共商临床应用的心得体会,以期优化使用、发挥更大效能,服务广大患者。
第一节
第一节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亮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计颖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栋教授率先带来《基于SEEG定位的磁共振实时引导下适形激光间质内消融术治疗难治性颞叶内侧型癫痫》,其介绍了药物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方式多样,LITT因技术发展(实时测控温度)逐渐推广,其原理是借激光产热使组织达到不可逆损伤效果。在纳入单中心研究的23例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单/双光纤植入)中,经超两年随访,60%患者达无发作效果,消融范围基本达预期,并发症少且对患者神经心理无明显负面影响,还通过病例展示治疗过程与效果。对比射频热凝,LITT疗效更确定、稳定,认为该术式对颞内侧型癫痫是微创有效治疗方法。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韩明志教授带来《术中磁共振引导下双波长激光消融术(MRgLITT)治疗脑转移瘤临床研究:齐鲁单中心经验》。该中心两年内纳入14例患者,以肺腺癌转移为主,病灶多为新诊断,直径多不超3公分。治疗中多选用1064nm波长,消融效果较好,平均耗时14分钟,患者最长住院7天,局部控制理想。术后少数出现头疼、肌力下降等并发症。通过病例展示多病灶搭配治疗,提及术后影像学环形强化变化及相关文献,指出该技术对脑转移瘤有治疗优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程传东教授带来《MRgLITT配合开放性手术治疗复杂多病灶脑转移瘤的临床应用》。当前脑转移瘤发病率上升,已超原发性脑胶质瘤,肺癌转移居首。LITT具有精准消融、温控等优势,联合开放手术治疗了多例患者,部分长期控制良好。该技术有微创、可重复操作等优势。
第二节
第二节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朱君明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宏伟教授共同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胡峰教授带来《机器人辅助下术中核磁引导激光消融术在神经外科应用初探》,介绍了其中心虽开展较晚、病例数少(癫痫3例,胶质瘤和转移瘤各2-3例),但经验显示该技术在癫痫治疗中应用前景更广,尤其对下丘脑错构瘤、颞内侧癫痫等效果较好,相比SEEG引导射频消融,消融范围大且安全性高。机器人辅助可保障精准性,术中核磁提供安全环境,二者结合提升手术效果。目前在转移瘤、胶质瘤治疗上需更多数据支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计颖教授带来《LITT在脑转移瘤(多病灶)的临床应用》,其中心开展的16例病例显示,LITT具有创伤小、精准性高、可重复等优势,适用于多病灶及深部病灶治疗。针对多病灶转移瘤,采用开颅手术(减压并获取病理)联合LITT的方案,可降低水肿叠加风险,临床效果较好,如74岁男性肺癌脑转移患者经此方案治疗后,6个月随访无复发,KPS评分提升。目前中心计划探索LITT在深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未来需扩大样本量、长期随访,优化个体化治疗策略及技术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丰教授带来《LITT治疗难治性颞叶(外)的临床安全、有效性》,分享了其中心2023年至今采用MRI引导下LITT治疗28例耐药性癫痫的研究,含7例颞叶癫痫和21例非颞叶癫痫。研究显示,LITT较传统切除手术并发症更低,较SEEG引导射频热凝有效率更高(总体Engel Ⅰ级达53.6%,颞叶癫痫超85%),且对认知功能保护更佳,尤其在言语记忆等方面。双波长设计可适配不同病灶,结合SEEG能弥补电生理监测不足。虽目前样本量有限、随访最长两年,但初步表明LITT在难治性癫痫治疗中兼具疗效与安全性,需进一步扩大样本和长期随访。
第三节
第三节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亮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朱君明教授共同主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元相教授带来《LITT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应用》。脑转移瘤作为常见颅内恶性肿瘤,治疗需求迫切,现有外科切除、放疗等方式各有局限。LITT优势显著,可同步活检与精准消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疗效与开颅手术相当,2025年美国脑转移瘤治疗指南已将其列为一线推荐。其团队7例肺癌脑转移患者治疗显示,消融体积比约95%,住院时间较短,术后90天无进展,半年进展率约28.6%,并发症少且多可恢复。LITT需依病灶情况选择波长,小脑病灶短波长更适配,总体安全有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宏伟教授带来《LITT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经验分享》,分享了其中心入组9例(完成随访8例),靶病灶17个,平均消融体积比94.28%,手术时长和住院天数较传统手术更优。因胶质瘤形态不规则,术前规划及光纤植入设计至关重要,且易在消融边缘复发,可能需大范围消融(优先1064nm波长)。消融灶随时间呈缩小趋势,水肿可控。目前面临血管影响、大病灶光纤设计、卒中肿瘤功率控制等问题,需进一步探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朱君明教授带来《DCE-MRI评估MRgLITT治疗后即刻血脑屏障开放的研究》,研究运用DCE - MRI技术评估BBB通透性,通过多病例分析发现,LITT治疗后消融外圈组织Ktrans值显著高于正常组织,表明BBB通透性增加。朱君明教授表示LITT不仅可局部、持久地破坏BBB/血肿瘤屏障(BTB),还能引发免疫反应,增强抗肿瘤效果。多项临床研究显示,LITT联合阿霉素等药物可提高药物在脑组织浓度,延长患者生存期。目前研究样本量有限但LITT为颅内恶性肿瘤治疗提供新途径,未来可联合多个学科开展科学研究。
会议尾声,朱君明教授总结表示,今日会议内容丰富,国产双波长LITT作为一项重要技术,为神经外科领域提供了有力工具。对于外科医生而言,LITT可在术中实时观察病灶变化,及时调整,实现按计划完全消融病灶,避免传统手术术后才发现切除不足的问题。
本次“国产双波长LITT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专题会议,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国产双波长LITT系统在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的成效。专家们的分享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思路,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国产医疗技术的创新突破。未来,国产双波长LITT系统将在神经外科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加精准、微创的治疗方案,推动我国神经外科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