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L, Song S, Mo D, Tong X, Miao Z, Gao F; ANGEL-REBOOT Study Group.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arly Reocclusion in Recanalized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Occlusion: ANGEL-REBOOT Insights. Stroke. 2025 Jun 9. doi: 10.1161/STROKEAHA.125.051789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亚洲人群大血管闭塞(LVO)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常见病因。ICAS所致闭塞(ICAS-O)患者血管再通后极易发生早期再闭塞,其机制涉及斑块不稳定(破裂、内容物暴露)、血管内皮损伤、急性期抗栓不足及原位血栓形成等。虽然机械取栓(MT)及补救治疗(如球囊成形/支架)可使超80%患者成功再通,但早期再闭塞仍是导致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ICAS-O患者早期再闭塞的相关因素仍尚不明确。
急性大血管闭塞取栓术后补救性颅内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研究(ANGEL-REBOOT)是全球首个针对该适应症设计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试验于2021年12月至2023年3月在中国36家中心开展,将机械取栓后存在>70%残余狭窄或再通失败(扩展脑梗死溶栓分级[eTICI] 0-2a)的LVO-AIS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补救治疗组或标准治疗组。入组患者中94.3%病因为ICAS。基于此高质量多中心随机试验数据,本研究“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arly Reocclusion in Recanalized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Occlusion: ANGEL-REBOOT Insights”对成功再通的ICAS-O患者早期再闭塞(定义为动脉闭塞性病变评分[AOL]评分0-1级)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临床结局进行了事后分析,结果近期在线发表于在《Stroke》(IF:8.9/Q1 TOP)上。
本研究从ANGEL-REBOOT试验中筛选成功再通的ICAS-O患者,并将24小时影像学(MRA/CTA)评估的AOL评分0-1级定义为早期再闭塞;通过单因素分析初筛相关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识别独立影响因素。
在ANGEL-REBOOT试验的348例患者中,21例无法诊断为ICAS-O,14例手术结束时未能实现血管再通,14例缺乏随访血管造影数据。最终共纳入299例受试者,中位年龄为63岁(四分位距,55–69岁),其中女性77例(25.75%)。
24小时再闭塞率为9.7%(29/299)。通过后向消除法,最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保留了3个独立因素。具体而言,穿刺至再通时间(每增加1小时:比值比[OR],1.80[95% CI, 1.31–2.47])与再闭塞呈正相关,而全身麻醉(OR,0.25[95% CI, 0.10–0.65])和术后eTICI分级2c-3级(OR,0.35[95% CI, 0.14–0.85])与再闭塞呈负相关。与未发生再闭塞的患者相比,发生再闭塞患者的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显著更高(中位数4 vs 1,Mann-Whitney U检验;P<0.001)。
本研究结果显示,全身麻醉及术后良好血流再通(eTICI 2c-3级)可降低再闭塞风险,而穿刺至再通时间(PTR)延长则会增加成功再通的ICAS-O患者再闭塞风险。本研究为识别再通后高危再闭塞亚组提供了依据,未来可针对该人群通过随机对照试验验证新型治疗策略(如强化抗栓方案)对预防再闭塞的疗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高峰教授、缪中荣教授和佟旭副主任医生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磊博士及宋爽博士后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高峰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副主任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工作,擅长脑血管成形术、脑动脉瘤栓塞术、脑动脉瘤密网支架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栓塞治疗,已完成各类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手术10000余台
执笔《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在国内外发表多篇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相关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领域的科研项目,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奖
缪中荣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介入神经病学科首席科学家
目前主要学术任职: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慢性病防治管理分会会长,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神经介入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神经介入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世界卒中联合会(WSO)会员
聚焦当前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短板,在国内积极开展ANGEL系列研究,在脑卒中防治领域做了全面系统性工作,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NEJM、LANCET、JAMA等国际顶级期刊;组织编写多个缺血性脑血管病专家共识及指南,发表学术论著3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影响因子超1000分;出版专著10余部,获国家专利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3项
佟旭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介入神经病学科,副主任医师兼科研助理,血管神经病学博士、介入神经放射学博士后、流行病和卫生统计学博士后
擅长各种脑和脊髓血管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静脉系统疾病介入治疗的造诣颇深,年手术量500+台;精通临床研究方法学、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具备组织和管理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丰富经验
世界卒中组织(WSO)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微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学信息与健康工程学会理事;辽宁省医学信息与健康工程学会第一届脑血管病介入与创新诊疗医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官方英文期刊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编审委;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国际英文期刊Neuroprotection首届青年编委;《中国全科医学》和《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青年编委;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Clinical Neuroradiology、Frontiers in Neurology、《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SCI和中文核心期刊的特聘审稿专家;首届中国神经介入医师手术大赛青年评委;国家“四大慢病”重大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科技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评审专家
以主要作者身份(排名前3)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 Neurology、Neurology、Stroke、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中华系列等高质量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300+分;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北京市医管局培育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项目、卫计委省级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共4项,累计科研经费300余万;以骨干身份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局级、研究者和企业发起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获技术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7项,专业软件著作权2项,编写和翻译专著3部
李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在读博士研究生,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高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诊疗,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等多个国家级和省市级项目的实施。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