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6日发布 | 129阅读

Stroke:闭塞型颈部动脉夹层也许能从抗凝治疗(vs抗血小板)中获益

杨中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随机临床试验显示CAD患者后续卒中风险达3.5%,而观察性研究则高达8.7%[5-10]。值得注意的是,临床隐匿性梗死风险显著,一项研究显示确诊早期约1/4患者磁共振成像出现新发缺血性脑损伤[11]。


抗栓治疗(抗凝或抗血小板)是CAD患者卒中预防的重要措施[12]。现有随机试验与观察性荟萃分析尚未能明确抗凝治疗相较于抗血小板治疗的相对疗效与安全性[5-7,13-15]。近期STOP-CAD研究(颈动脉夹层卒中预防抗栓治疗)主要结果显示,两种疗法在预防卒中方面无显著差异,且抗凝治疗至180天时显著增加大出血风险。但探索性亚组分析发现,对于闭塞性夹层患者,抗凝治疗与较低卒中风险显著相关[16]。识别卒中高风险患者有助于精准定位抗凝治疗获益群体,同时优化这类患者的强化监测分级也可能改善预后。


TREAT-CAD试验(颈动脉夹层阿司匹林vs抗凝治疗)的亚组分析曾探讨高危临床特征是否影响抗栓治疗效果,但因样本量有限且采用影像学与临床症状复合终点(非单纯后续卒中),其结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受限[17]。多项观察性研究识别的高危因素与TREAT-CAD结果相似,但同样受制于样本量问题[9,10,18]。


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大型跨国数据库识别CAD患者后续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临床特征,并评估在高危亚组中抗凝治疗是否较抗血小板药物更能降低卒中风险。


本研究为STOP-CAD研究(颈动脉夹层卒中预防抗栓治疗)的预设二次分析。STOP-CAD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国际回顾性观察性研究(覆盖北美、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16个国家的63个中心),主要纳入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的CAD患者。主要终点为诊断后180天内发生的后续缺血性卒中。通过比较发生与未发生后续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采用逐步Cox回归识别与卒中风险显著相关的因素,并利用校正Cox回归分析特定高危患者中抗栓治疗类型(抗凝 vs 抗血小板)与后续卒中风险的关联。


共纳入4023例患者(平均年龄47.4岁,女性占44.5%)。180天内5.3%的患者发生后续缺血性卒中。校正Cox回归显示,以下因素与卒中风险增加显著相关:既往缺血性卒中史(校正风险比[aHR] 7.31,95% CI 1.61–33.13;P=0.010)、症状出现7天内就诊(aHR 3.04,95% CI 1.04–8.91;P=0.043)、基线影像显示梗死灶(aHR 9.85,95% CI 3.65–26.58;P<0.001)及闭塞性夹层(aHR 2.34,95% CI 1.03–5.34;P=0.043)。仅在闭塞性夹层患者中,抗凝治疗较抗血小板药物可降低后续卒中风险(aHR 0.36,95% CI 0.16–0.80;P=0.01)。


最终作者认为,本项STOP-CAD事后分析明确了CAD患者后续缺血性卒中的多项高危因素,并提示抗凝治疗可能使闭塞性夹层患者获益。这些发现需通过现有研究的荟萃分析加以验证,以制定针对特定高危CAD亚组的最佳治疗策略。


文献出处

Stroke

. 2025 Jun;56(6):1413-1421. doi: 10.1161/STROKEAHA.124.048215. Epub 2025 Mar 27.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troke Recurrence After Initial Diagnosis of 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