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韩金涛教授团队成功完成18例规范化经颈动脉逆流血运重建术(TCAR),标志着韩金涛教授成为国内首批获得该技术带教资质的培训师。韩金涛教授通过优化手术入路和流程,与团队的默契配合,将术中血液逆流时间缩短至5分钟。此次突破,不仅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带来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更通过建立国家级培训中心,为我国脑卒中防治体系注入强劲动力,开启精准治疗新篇章。
颈动脉狭窄:脑卒中的"沉默推手"
作为大脑核心供血通道,颈动脉严重狭窄(通常>50%有症状或>70%无症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狭窄处不稳定斑块随时可能破裂脱落,堵塞脑血管,导致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严重后果。及时干预中重度狭窄,是预防灾难性卒中的关键防线。
TCAR:融合创新,安全升级
相较于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经股动脉支架置入术(TF-CAS),TCAR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颈总动脉建立临时逆向血流,将可能脱落的斑块碎屑导流出脑循环,经过滤网拦截,大幅降低术中栓塞风险。TCAR避免CEA的大切口和颅神经损伤风险,也规避了TF-CAS经股动脉长路径操作对主动脉弓的干扰,尤其适合主动脉弓型复杂、血管迂曲或高龄患者。结合微创优势与高效脑保护,围术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患者恢复更快。
国内先行:资质认证,彰显硬实力
北医三院韩金涛教授率先开展并完成18例规范化的TCAR手术,其技术成熟度与安全性获得严格验证,作为首批带教中心,北医三院将承担关键技术推广与人才培训重任,为全国培养合格TCAR术者,推动这一先进术式规范化开展。为高龄、高危、解剖复杂等传统手术受限患者提供更优选择。助力降低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提供核心技术支持。
患者男性,61岁。
主诉:突发头晕2年。
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行走困难,不伴头痛、恶心呕吐,超声检查提示双侧颈内动脉狭窄,予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后规律复查,1月前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
既往史:高血压史7年,最高血压160/80,规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 qd、替米沙坦片40mg qd,血压控制可;脑梗死史10余年,未规律服用药物。
头颈CTA:
诊断:左侧颈内动脉狭窄。
经术前评估,该患者具备TCAR手术条件。
平卧,全麻,左侧颈部及右腹股沟常规消毒铺巾。左侧锁骨上缘胸锁乳突肌双头间隙入路,依次分离,暴露出颈总动脉约3cm,悬吊颈总动脉鞘。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静脉,置入TCAR NPS 8F静脉鞘。
颈总动脉标记后,以5-0血管线预置缝合线。经标记点置入4F微鞘(进入血管约3cm)造影见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狭窄率80%,颈外动脉通畅无病变,选择颈外动脉锚定技术。
路径图指引下,微导丝进入颈外动脉,更换为交换型导丝,引入TCAR NPS 8F颈动脉鞘并予以固定。
夹闭颈总动脉近端,确认逆流。
路径图下,小心将微导丝通过颈内动脉狭窄段,远端置于C2段。注意保持其位置。4.5mm*30mm球囊(Sterling)扩张狭窄段。扩张时心率稳定。导丝导入7mm*30mm支架(Carotid Wallstent),跨颈内动脉狭窄段释放。
支架位置、形态满意,残余狭窄率10%。颈内动脉颅内各分支未见异常。
等待2min,复查造影,左侧颈内动脉及其颅内分支走行自然,无痉挛或其他异常。小心撤出导丝,松开颈总动脉夹闭,恢复正向血流。
分离TCAR NPS,以预置缝线关闭颈总动脉伤口,完善止血及缝合伤口。
给予鱼精蛋白15mg中和剩余肝素。拔除股静脉鞘管,局部加压包扎。术中生命体征稳定。术后四肢活动、语言交流无异常。术毕安返病房。
推荐全麻
手术暴露部位较深,尤其是左侧
减少局麻阻断不耐受的风险
CEA体位
头后仰、轻度对侧偏
左侧建议以标准CEA体位较好
右侧则要求不严格
同侧锁骨上缘
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通常沿皮纹横切口即可
横向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
纵向暴露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间隙
第一层牵开:
胸锁乳突肌向四个方向缝线悬吊
牵开间隙
将切口形成长形
▶Tips:
通常我会将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连同颈阔肌一起向四角悬吊
打开胸骨头锁骨头之间间隙,内侧可见到粉红色甲状腺
不同患者甲状腺大小不一,有的时候切口下仅见甲状腺,颈内静脉在外侧
沿甲状腺被膜外侧缘可见到颈内静脉
沿甲状腺-颈内静脉间隙向下,即为颈总动脉
切口层次:
右侧
左侧
双极止血
沿间隙分离结缔组织
做好悬吊有时可以不用乳突拉钩
颈内静脉不需要刻意游离,拎起暴露与甲状腺之间间隙,向深方走就行,迷走神经变异比较大,不用刻意去找
颈内静脉内侧缘有一定概率出现甲状腺中静脉,容易撕,小心断扎
颈总动脉比较固定在甲状腺-颈内静脉间隙深方
游离颈总动脉,悬吊颈动脉鞘,将颈总动脉提出。
标记点不需要太靠下,给阻断钳预留空间。
预留缝线U形或8字均可,注意宽度不要太窄。
个人建议先临时阻断再拔鞘、打结,降低打结时血管张力,减少出血。
标准切口部位右侧非常浅、左侧比较深,要有思想准备。
标准切口部位术前CTA除了要看血管情况还要看一眼甲状腺大小。
标准切口部位除非颈动脉分叉部很低(低至C4),否则距离一定足够。
横切口,纵向牵开——胸锁乳突肌可与颈阔肌一同向四角牵开,以获得充分视野。
见到甲状腺走外侧间隙,见到甲状腺中静脉小心断扎。
游离颈总动脉,保留动脉鞘以进行悬吊(通常内外侧各2针)。
是否透壁缝合保留预置缝线其实无所谓,边距要稍宽,U形或8字均可。
泰尔茂套管穿刺针穿刺,引入套管
5ml注射器接套管做路图
18导丝进入枕动脉
交换入4F/5F短鞘,冒烟确认,引入35硬交换导丝
引入EnRoute动脉鞘
一例中年男性,症状性左颈内动脉闭塞,脑梗病史,认知下降,血管性痴呆。
CTP:
复合手术——Step 1:剥脱+Fogarty导管取栓。
术者:北医三院 韩金涛
Step 2:建立Enroute Transcarotid NPS返流装置。
Step 3:腔内开通,开通前保持颈总、颈外阻断状态。
Step 4:检查拦截栓子。
术后复查: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副主任,脑血管病组负责人
中华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青年委员
北京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委员、复合手术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颈动脉学组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外科学博士,就职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及脑血管病中心。目前为科室脑血管病专业组及院内脑血管病中心成员,系统接受了脑血管病介入及开放手术的专业化培训,目前可熟练开展颈动脉、椎动脉及弓上分支动脉腔内及开放手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颅内支架成形及颅内动脉瘤栓塞等手术,作为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以及科室脑血管专业组青年骨干,近年来手术量达500台/年。于SCI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篇,参与编写论著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现任国际血管外科联盟(IUA)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神经内科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博士,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
师从姜除寒教授从事脑血管病介入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卒中分会秘书;
中国卒中学会会员;
北京医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科青年医师分会委员
北京慢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介入血管外科,博士,主治医师
专业方向为出血及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擅长颅外及颅内动脉支架成形、颅内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栓塞以及急性脑梗塞机械取栓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与首发项目及北京市自然基金两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
专业特长:主攻脑血管病的外科及介入治疗,擅长各种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包括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等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