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发布 | 672阅读

【会议报道】病例研讨促精进,多学科聚力谋新篇——2025中国胶质瘤协作组脑胶质瘤诊疗会议(徐州站)成功举办

脑医汇

达人收藏



2025年7月20日,由中国胶质瘤协作组、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放疗分会、徐州市免疫学会主办,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办的“2025中国胶质瘤协作组脑胶质瘤诊疗会议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胶质瘤MDT专科联盟巡讲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规范化诊疗病例研讨会-徐州站”在徐州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旨在促进脑胶质瘤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会议邀请了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脑胶质瘤的诊疗最新进展、临床病例分析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录播图标.png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观看精彩录播




会议启幕

专家致辞绘蓝图



大会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章龙珍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邱晓光教授、树兰(济南)医院陶荣杰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广龙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章龙珍教授发表开场致辞时,首先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回顾了中国胶质瘤协作组的发展历程,强调胶质瘤治疗离不开跨学科MDT模式的协作。他们提到,本次会议聚焦病例诊疗,其价值在于能为临床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案,而规范化诊疗对患者获得良好疗效至关重要。此外,嘉宾们还感谢了华润双鹤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


华润双鹤肿瘤条线领导则在致辞中介绍了华润双鹤的历史沿革与央企责任,紧跟国家战略导向布局肿瘤等新产业,以双鹤所能服务国家所需,表明将持续深耕胶质瘤领域,为临床和患者提供支持,并预祝大会在胶质瘤诊疗领域迸发智慧火花与希望之光。


病例研讨

临床经验碰撞出智慧火花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辉辉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李娟教授主持本环节。


来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慧教授带来病例一,分享了两例病例的综合治疗情况:其一为60岁非典型脑膜瘤患者,经多次手术、放疗及伽玛刀治疗后仍复发,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有效,后续加用特瑞普利单抗维持疗效,显示药物治疗可助患者获益;其二是38岁恶性胶质瘤患者,结合分子诊断,经手术、放疗及靶向、化疗、免疫等综合治疗,生存期达32个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梁丽萍教授带来病例二,分享了一例20多岁患者因突发晕厥就诊,磁共振显示前颅底左额叶眶部占位,术后病理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高级别神经上皮肿瘤,基因检测示NTRK断裂、ATRX突变,甲基化聚类属GTAKA亚群,实为伴有ATRX突变、激酶融合及间变特征的胶质神经元肿瘤(GTAKA),此亚型国际仅报道20例。该肿瘤有特定分子与组织学特征,发病年龄多小于34岁,预后尚可,部分可从NTRK抑制剂获益。本例术后行局部放疗及替莫唑胺化疗,目前稳定,长期预后待随访,为该新类型肿瘤诊疗提供参考。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田磊教授带来病例三,分享一例42岁女性弥漫中线胶质瘤(H3K27变异型,WHO 4级)病例。患者2022年10月发病,活检术后未规范治疗,2023年3月因症状加重就诊,经同步放化疗(60Gy)、贝伐单抗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后续采用替莫唑胺联合替尼泊苷化疗及贝伐辅助治疗,病情曾稳定缩小。2023年12月出现环形强化,调整方案后于2024年3月出现小脑转移,经挽救性放疗、多线化疗仍进展,最终于2024年11月去世,总生存期24个月。案例显示该肿瘤恶性度高、预后差,放疗为主要手段,药物治疗选择有限,希望请教更佳综合治疗方案。


在病例讨论环节,尹丽教授、伍军教授、陈佳佳教授、李建华教授围绕田教授分享的弥漫中线胶质瘤病例展开,专家们认为该病例因疾病特点限制手术参与,首次治疗取得近一年病情控制,后线治疗维持时间短,虽患者总生存期24个月已属不易,但该病整体预后差、化疗反应性低,还探讨了放疗方式、靶向及免疫治疗探索等问题,并希望听取更多专家经验。


本环节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徐松柏教授、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王方寒教授共同主持。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桂红教授带来病例四,分享了一例44岁女性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病例。患者2022年8月因癫痫发作确诊右侧颞叶胶质瘤,术后病理为WHO 4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1突变型)。术后接受同步放化疗及短期电场治疗,辅助替莫唑胺化疗10周期。放疗后7个月出现岛叶强化病灶,动态观察后缩小;2024年8月起先后出现侧脑室前脚、颞角强化病灶,经氨基酸PET-CT确诊复发,行射波刀治疗。目前患者需进一步确定后续治疗方案,希望专家提供建议。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赵彦教授带来病例五,分享了一例13岁女性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病例。患儿2024年4月因头晕呕吐就诊,核磁显示右侧幕上脑及脑干右侧异常信号,穿刺病理初诊为儿童低级别胶质瘤(WHO 2级),H3K27Me3阳性。经伊立替康联合抗血管生成药、免疫治疗后肿瘤进展,8月二次术后病理结合分子检测确诊为H3和IDH野生型弥漫性儿童高级别胶质瘤(WHO 3级及以上)。后续行全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后用替尼泊苷等联合治疗,因骨髓抑制调整方案,目前生存15个月,疗效超预期。现请教两次诊断差异及后续治疗方案。


病例讨论环节,徐金名教授、曾瑜教授、赵奇教授、余慧娟教授围绕赵彦教授分享的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病例展开,专家们就病例诊断(如穿刺与手术活检结果差异)、治疗(如手术的重要性、放疗靶区及剂量、药物选择与副作用)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疑问与建议。


本环节由江苏省人民医院曹远东教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程传东教授共同主持。


树兰(济南)医院周士振教授带来病例六,分享了一例46岁女性右侧脑室病变伴脑室系统广泛转移的病例。患者2025年3月因头疼头晕就诊,检查显示右侧脑室主体病变及脑室、左侧枕叶转移,拒绝手术,行脑脊液基因检测示MET等突变。初始予塞替派、替尼泊苷等化疗,基因结果出来后调整方案,联合伯瑞替尼、安罗替尼等靶向药。治疗两月后,脑室内病变基本消失,脑内仍有残留。同时探讨了分子靶向药介入时机、化疗与靶向药联合选择及放疗时机和方式等问题。


江苏省肿瘤医院解鹏教授带来病例七,分享了一例64岁女性胶质母细胞瘤复发病例。患者2023年10月因言语障碍确诊,术后病理为WHO 4级,基因检测示TERT突变等,MGMT甲基化阴性。术后经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及安罗替尼靶向治疗,残留病灶明显退缩,后续巩固治疗后随访。2025年2月(术后14个月)复发,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替尼泊苷治疗,对进展病灶行超分割放疗,目前病情稳定。该病例显示标准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有效,复发后治疗短期有效,同时解鹏教授希望请教MGMT甲基化阴性患者后续更佳治疗方案。


病例讨论环节,宁忠华教授、洪福教授、靳鹏教授、丁昕教授围绕两个病例展开讨论,涉及脑积液基因检查适用情况、未手术患者治疗时机及放疗方案,认为超分割放疗副作用较小;肯定基因检测指导精准治疗的效果,建议复发后再次基因检测,提及液体活检的应用及放疗与药物结合的探索,还讨论了靶向药物使用及复发后治疗选择等。


本环节由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勇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建平教授共同主持。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桑茹教授带来病例八,分享了一例43岁女性脑胶质瘤病例。患者2021年5月因头晕头痛等症状就诊,后确诊为胶质母细胞瘤(WHO 4级),IDH1突变,MGMT启动子无甲基化。术后行60Gy/30次放疗,随后用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维持治疗近三年(30个疗程),病情稳定。2024年9月出现左侧脑桥病灶,11月确认复发并新增丘脑病灶,予局部放疗(39Gy/10次),后续用贝伐珠单抗联合替尼泊苷、替莫唑胺维持治疗10个疗程,病灶强化减轻,仅出现II度骨髓抑制,目前病情稳定。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志勇教授带来病例九,分享了一例51岁男性胶质母细胞瘤复发病例。患者术后行标准方案治疗,2025年3月出现广泛复发及多处转移,基因检测示MET融合、FGFR1-3突变等,预后差。采用穿透疗法后疗效显著,病灶几乎消失,患者恢复行走能力。后续加用小剂量替尼泊苷、塞替派及电场治疗,4个月后疗效评估为PR。最后,从机制和数据看,李教授认为多药联合治疗GBM充满希望。


在两位专家病例分享后,张兰胜教授、韩亮教授、于德洪教授、张涛教授围绕病例展开讨论,涉及MGMT甲基化阴性患者的联合用药、放疗模式及靶区选择,提及穿透疗法(三药联合)的疗效与高花费;探讨精准检测对治疗的影响、新检测方法的应用及替尼泊苷的潜力;还询问了巩固治疗选择及穿透疗法后续换药原因等,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会议总结

展望脑胶质瘤诊疗新未来



最后,邱晓光教授、陶荣杰教授、黄广龙授、章龙珍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高度评价了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和深入讨论,强调新诊断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诊疗需在循证医学指导下规范开展;对于复发胶质瘤,因相关证据有限,应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兼顾医患双方权益保护,同时鼓励致力于胶质瘤治疗的医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国内脑胶质瘤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最新诊疗技术和经验的分享与传播,对于推动我国脑胶质瘤诊疗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脑胶质瘤诊疗事业将迈向新的高度,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