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1日发布 | 692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脑血管-动脉瘤

【通桥•凤鸣麟出】麒麟FD治疗颅内不规则动脉瘤2例

李成君

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

达人收藏


前言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出现为颅内动脉瘤传统的瘤内栓塞提供了新的理念,治疗策略转至重建载瘤动脉并促进动脉瘤的愈合。通桥麒麟FD是国内首款远端闭合设计的密网支架,由铂金芯镍钛丝编织而成,通体显影,近远端各3个显影点,3.5mm及以下直径规格可通过21系列微导管释放。为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新的方案。



CASE 01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55岁。


主诉:头痛2年余,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无明显原因反复出现头痛,右侧颞部钝痛,非搏动性,无视物重影、闪光等,无头晕,无恶心、呕吐,发病以来,患者无抽搐,无耳鸣及听力减退,无言语不清及肢体活动障碍,无意识障碍及二便失禁。今到我院就诊,外院磁共振示: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改变。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颅内动脉瘤”收入院。患者目前仍头痛,右侧颞部钝痛,纳可,夜寐安,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未见明显神经功能缺损。


影像信息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行脑血管造影,术中右颈动脉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见一动脉瘤,呈囊状,伴子瘤,有小阜,形态不规则,瘤颈宽,瘤体最大径约4.1mm,载瘤动脉远端直径约3.2mm,近端管径约3.9mm

3D造影


手术方案




静吸复合全麻下行经导管右颈内后交通段动脉瘤密网支架植入术。


术中器械



通桥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TQL-45-15

6F 90cm 导管鞘

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 TGC055-05-115

156cm/6cm 27系统微导管  

200cm 12-14微导丝


手术过程




通桥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4.5*15mm完全释放。


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载瘤动脉及远端血管通畅。


后期随访,患者头痛症状明显减轻。



CASE 02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61岁。


主诉:头晕1周,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头晕,表现为视物旋转,行走不稳,恶心欲吐,无头痛,无耳鸣及听力减退,无言语不清及肢体活动障碍,无意识障碍及二便失禁,未治疗。1天前头晕明显加重,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无头痛及肢体活动不利,今到我院门诊就诊,门诊磁共振发现颅内动脉瘤,为求进一步诊治,收住院治疗‭。


既往史: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未见明显神经功能缺损。


影像信息




磁共振示右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小结节样隆起,动脉瘤可能。

DSA检查:右颈动脉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眼段上壁见两个动脉瘤,并列存在,呈囊状,瘤颈宽,大者瘤体最大径约2.7mm,载瘤动脉远端直径约3.2mm,近端管径约3.9mm。


术中器械



通桥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TQL-45-15

6F 90cm 导管鞘

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 TGC055-05-115

156cm/6cm 27系统微导管 

200cm 12-14微导丝


手术过程




通桥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4.5*15mm从微导管头端推出并锚定,呈U形打开。


通桥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完全释放。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载瘤动脉及远端血管通畅。



术者简介





李成君

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 

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学会脑病专委会常务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卒中学会卒中微创治疗分会常务委员;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老年医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山东省溶会贯通精英团青岛团副团长

目前从事中西医结合脑病临床诊疗工作,主攻神经介入,年均手术量800台次

于卫生部北京医院、青岛市中心医院、聊城脑科医院等进修学习神经病学、神经介入专业

先后荣获山东中医药大学、滨州医学院优秀带教教师、青岛西海岸新区优秀青年人才、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个人、卫生健康系统党员先锋、百名好医生、青岛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通桥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作线上专业交流

本内容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讲课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非通桥医疗推广产品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