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患者男性,44岁,"突发左侧上下肢无力12小时"入院。
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言语含糊,NⅰHss评分5分。
既往吸烟,饮酒史。
核磁显示:右侧内囊梗塞,大脑中动脉皮层段多发点状低灌注改变。
MRA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起始部以远未显影,考虑闭塞。
脑血管造影显示:M1起始部以远末显影,大脑前和大脑后动脉通过软膜动脉代偿。
结合影像评估考虑IcAs病变可能性大。
手术方案:
应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球囊扩张血管成形,必要时支架植入。
手术过程:
颅内支持导管到达C5段由于血管迂曲成环难以上行。
微导丝在C6段形成回头弯顺利到达M2段,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到达M分叉部。撤出微导丝,微造影显示Ml1分叉以远血流通畅,真实球囊扩张导管在M1段真腔内。
在4个大气压下充盈球囊扩张导管低压扩张,回撤球囊扩张导管造影血管血流通畅但M1段狭窄明显。
再次将球囊扩张导管置于M1段,在6个大气压(命名压)下扩张导管,泄压后回撤导管造影,右侧大脑中动脉全程血流通畅达3级,远端未见明确血栓逃逸。M1段毛糙,考虑残余狭窄约40%。
术中推注替罗非班10mL,撤出导管系统造影大脑中动脉全程血流通畅。
术后重症管理:
1.依达拉奉佑茨再醇抗炎,脑保护。
2.抗血小板聚集:替罗非班泵入。
3.脱水降颅压,防止开通后再灌注预高压。甘露醇、甘油果糖、3%氯化钠130mL。
4.抗炎:甲强龙80mg连用3天。
术后24小时复查CT:
右侧內囊梗塞区浅淡高密度影,考虑内囊为终末血管,再灌注渗出。
体会
传统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操作过程中,通常会经历多次器械交换过程,频繁的交换操作,增加了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零交换”技术1步完成球囊扩张相比传统手术减少10次交换步骤。
作者简介
赵宝元 主任医师
武威市中医院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武威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甘肃省陇原人才,武威市中医院脑血管介入团队学科带头人,武威市脑血管介入与卒中早期康复创新工作班组组长。 从事神经内科工作20余年,曾在兰大二院进修神经内科和急诊,中国人民解放第940医院神经内科高级卒中中心、陆军军医大附属新桥医院高级卒中与介入中心学习脑血管介入。 任武威市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威市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威市中西医结合眩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威市神经内科学会常务委员、甘肃省脑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 开展脑出血微创锥颅引流近500余例,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500余例,开展急性脑梗塞血管内机械取栓,动、静脉桥接、颈内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支架成形术。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