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9日发布 | 704阅读

【会议报道】8触点DBS精准调控冻结步态与精神障碍的临床实践专题研讨会在穗召开,聚焦帕金森与精神障碍干预新进展

神外资讯-脑医汇

上海脑医汇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达人收藏


录播图标.png

点击上方图片观看精彩录播


2025年7月26日,由广东省脑发育与脑病防治学会主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承办的“多靶点・新维度:8触点DBS精准调控冻结步态与精神障碍的临床实践专题研讨会”在广州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汇聚国内神经内外科与神经调控领域权威专家,围绕8触点DBS技术创新及跨病种应用,深入探讨帕金森病(PD)冻结步态及精神障碍干预的临床实践发展,搭建高规格学术交流平台。




前沿专题报告,共探临床新路径





会议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张世忠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王学廉教授分阶段主持。



开场环节,张世忠教授致开场辞并组织合影留念,拉开学术交流帷幕。张世忠教授致辞表示,本次专题会聚焦特定主题,希望以轻松氛围深入探讨问题,避免大会时间紧张、讨论不充分的情况,倡导“简问简答”以促进高效交流。他提到帕金森病的冻结步态是重点关注内容,如8触点电极的应用、定位角度设置等细节可深入讨论,还提及原始影像数据可视化重建的价值。此外本次会议有北京经验、上海经验,和广州经验等分享值得关注,本次讲者阵容强大,涵盖多领域专家及不同主题内容,期待圆桌讨论环节大家积极参与,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建宇教授聚焦“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外科治疗”,剖析外科干预策略,介绍冻结步态致残性高,易致跌倒,病理机制复杂,涉及多种递质及皮层、基底节等多个脑区。李建宇教授作为国际及国内最先开始探索冻结步态治疗方案的专家之一,其研究探索历程包括:早期尝试PPN-DBS,对冻结步态有效,但无法改善其他运动症状,定位复杂且病例少;脊髓电刺激(SCS)安全,适用于已做STN/GPi DBS后出现冻结步态者,刺激胸段(T8-T10)效果佳;当前热点为双靶点(STN+SNr),8触点电极可高频刺激STN、超低频刺激SNr,双开效果优于单开,能同时改善运动症状与冻结步态,前景好。



上海冬雷脑科医院胡小吾教授分享“STN+SNr-DBS治疗PD疗效观察”经验,首先介绍了DBS治疗帕金森病30年,STN是常用靶点,但对冻结步态效果欠佳,异动问题也棘手。团队过去一年开展了26例(后达四十余例)8触点DBS病例,介绍定位、随访等情况,冻结步态评分术后改善,药量有减少。通过多例患者视频及操作(如双开、先开STN后开SNr等)展示效果,证实SNr刺激对冻结步态及多种症状有效,副作用多为视物异常。还探讨靶点定位、参数设置等问题,认为8触点DBS几乎不增手术风险却能提升效果,有望成未来标配。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丁宛海教授带来“STN+NAc双靶点治疗帕金森病合并精神障碍初探”,介绍了PD患者约50%合并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抗精神类药物与抗PD药物作用机制矛盾,易加重病情,且精神症状常漏诊误诊。术前需做精神量表评估,治疗时精神类药物不能贸然停,需随DBS参数调整酌减。PD经典靶点为STN等,精神类疾病经典靶点选内囊前肢和腹隔核,8触点DBS可实现双靶点(如STN与内囊前肢/伏隔核)治疗,兼顾不同需求。团队开展病例实践,虽精神外科在国内DBS治疗刚起步,单纯精神疾病手术压力大,但PD合并精神疾病时,双靶点DBS可尝试探索,后续需多学科协作完善共识。



茶歇交流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谭红愉教授解读《中国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管理专家共识》,明晰了步态障碍是帕金森病核心运动症状,可致残疾、跌倒甚至死亡,中晚期的慌张步态、冻结步态等治疗棘手。共识从概述、特点、评估、治疗四方面规范诊疗。共识将步态障碍分持续性(早期,步态缓慢等)和间歇性(中晚期,含慌张、冻结步态),冻结步态又按多巴胺反应性分三型。评估采用问卷、临床测试、量表、设备等多维度递进方案,为个体化治疗奠基。治疗包括药物(依多巴胺反应性选药)、侵入性神经调控(DBS、SCS等)、非侵入性神经调控及物理治疗、代偿策略等,需遵循个体化原则。该共识弥补国内空白,为临床提供循证且可操作的方案。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袁邦清教授开展“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神经调控探索:8触点DBS靶点选择与临床疗效初步观察”,介绍了孤独症是先天性儿童精神病,国内漏诊多,共患病复杂,传统治疗方法疗效不一。团队自2023年开展DBS治疗研究,前期4触点,今年用8触点,因自费患者经济压力大。经调研,选伏隔核和内囊前肢为靶点,12例7-18岁、病程>5年的重度患者参与,6个月评估有效率超70%。8触点优势明显,可预留触点适配大脑发育。DBS双靶点治疗中重度孤独症安全有效,术前需重视家长评估,后续可开展更多科研观察。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何骁征教授讲解“DBS手术8触点的定位及针道规划”,介绍当前进入多靶点时代,景昱医疗8触点电极因长度增加、可异频刺激,为双靶点治疗提供有力工具。以帕金森病合并严重冻结步态病例为例,手术策略采用STN+SNR双靶点,以STN为主要靶点,通过调整Arc角(15-20度)和仰角(更大更后翘),使电极精准贯穿STN与SNr。手术中强调电生理监测常规化、骨窗定位精准性,避免角度修改;耳后切口需预留空间。术后可视化重建为程控提供更多空间,双靶点联合刺激改善冻结步态效果优于单靶点,可减少用药,且预留调控空间应对病情进展。



景昱医疗田野博士分享“磁敏感磁共振序列在DBS可视化程控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磁敏感磁共振序列可评估物质磁化率,顺磁、抗磁、铁磁性物质表现不同。DBS领域常用SWI和QSM序列,QSM能消除伪影并定量铁含量,对STN、GPi等靶点定位更清晰,优于常规T2影像。不同序列各有特点,高分辨率影像可呈现核团亚结构,如黑质小体。采集参数中TE时间关键,25-30左右能清晰显示STN和红核边界。其应用有助于精准定位电极,为DBS可视化程控提供支持,后续需结合病理进一步验证影像与实际核团的匹配度。





圆桌研讨碰撞,锚定发展新方向



会议设置圆桌讨论环节,全体参会人员展开深入交流。专家们结合临床案例与研究数据,探讨技术落地痛点与协同发展方案,如QSM在3.0磁共振上是否可应用、DBS手术小技巧能否产品化等,为8触点DBS技术推广及跨病种应用凝聚共识,明晰未来实践路径。



总结展望,赋能临床创新发展




最后,张世忠教授作大会总结表示,李建宇教授内容全面;胡小吾教授病例丰富、准备充分;丁宛海教授关于患者合并精神症状的处理经验值得年轻医生学习;谭红愉教授解读的专家共识较新;袁邦清教授分享的孤独症病例令人触动,其开展相关工作面临伦理、经济等诸多挑战,实属不易;何骁征教授结合病例及评估分享的经验良好;同时期待与田野博士未来展开合作。


本次会议通过专题报告、实操分享与圆桌研讨,促进神经调控领域前沿知识融合,为临床实践创新注入动力,有望推动相关疾病诊疗水平再上新阶,惠及更多患者。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