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2日发布 | 313阅读

河南省人民医院李天晓教授和贺迎坤主任团队: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可持续改善颅内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效果

李天晓

河南省人民医院

贺迎坤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丁乾昊

河南省人民医院

何艳艳

河南省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血管管腔扩张性重构(VLDR)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的一种特殊现象,其表现为影像随访中病变部位管腔直径较术后即刻进一步增大。该现象不仅有助于降低术后再狭窄的发生风险,还可能通过改善病变远端的血流灌注,从而提升患者的临床预后。此外,研究表明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DCBA)术后VLDR的发生与病变斑块的消退[1]、稳定以及逆转[2-3]密切相关。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神经介入)&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李天晓/贺迎坤团队《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中科院二区,IF:4.3)杂志上发表了题为“Impact of drug-coated balloon for vascular luminal dilatational remodeling after balloon angioplasty in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本研究证明,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DCBA)能够促进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术后发生VLDR现象,并为ICAS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循证依据。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110例患者,其中DCBA组60例,普通球囊成形术(POBA)组50例。随访结果显示,与POBA组相比,DCBA组表现出更低的靶病变狭窄率(P<0.001)和更大的狭窄率减少量(DSR)(P<0.001)。在DCBA组中,有19例(31.7%)患者出现了VLDR,而在POBA组中仅有4例(8%)患者出现VLD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经逆概率加权(IPW)调整后,两组间在随访狭窄率(P<0.001)、DSR(P<0.001)和VLDR发生率(P<0.001)方面的差异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多因素修正Poisson回归结果显示DCBA是促进VLDR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该研究首次证实,DCBA在治疗ICAS过程中能够促进VLDR的发生。这一发现不仅显示出了DCBA在ICAS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也为未来进一步探索DCBA在ICAS治疗中的潜在机制和优化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


硕士研究生丁乾昊贺迎坤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李天晓教授和何艳艳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Yamamoto T, Sawada T, Uzu K, Takaya T, Kawai H, Yasaka Y. Possible mechanism of late lumen enlargement after treatment for de novo coronary lesions with drug-coated balloon. Int J Cardiol. 2020;321:30-37. doi:10.1016/j.ijcard.2020.07.028.

2. Ann SH, Balbir Singh G, Lim KH, Koo BK, Shin ES.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after Paclitaxel-Coated Balloon for Atherosclerotic De Novo Coronary Lesions: Serial IVUS-VH and FFR Study. PLoS One. 2016;11(1):e0147057. Published 2016 Jan 29. doi:10.1371/journal.pone.0147057.

3. Meng Y, Zhang Y, Chu X, et al. Plaque modification and stabilization after drug-coated balloon angioplasty for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Eur Radiol. 2023;33(2):1112-1120. doi:10.1007/s00330-022-09129-z.

本文作者:丁乾昊


主要作者简介

丁乾昊

● 郑州大学省医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及颅内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研究

●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神经介入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发表1篇SCI论文,于《中华放射学杂志》发表中文论文1篇,在《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期刊上发表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案1篇

何艳艳

● 医学博士,河南省人民医院助理研究员,从事脑血管病的临床及基础相关研究

● 郑州市卒中学会第一届神经介入分会委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医工融合联盟委员

● 主持省级项目3项;参与获批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省厅及奖励2项;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10余篇SCI,2篇中华核心;获批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担任Frontiers in Neurology、World neurosurgery等杂志审稿专家

贺迎坤 副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 省级知名专家,河南省人民医院青工委委员兼北院区主任,脑血管(介入)科副主任兼北院区主任,北院区党总支委员兼支部书记,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卫生系统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中青年卫生科技创新人才

● 河南省神经介入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河南省脑血管病国际联合实验室负责人

郑州市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世界神经介入放射联合会高级会员,世界卒中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卒中学会复合手术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青委副主委,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分会青委会副主委,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委员会青年委员

●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介入放射学杂志》、《中华介入放射学杂志》、《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编委,《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中国编辑顾问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课题10余项;编写国际和国内专家共识3部,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30余篇,中华核心30余篇;获河南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奖项4项

● 从事包括脑卒中取栓、脑动脉狭窄/闭塞、脑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等各种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点击识别二维码,前往贺迎坤 副主任医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李天晓 教授

河南省人民医院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首席专家

担任国家卫健委神经疾病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能力提升及继续教育中心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专委会首任主任委员

● 任《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杂志主编、《Frontiers in Neurology》执行主编、《介入放射学杂志 》副主编、《中华介入放射学杂志》副总编辑

● 在《中华放射学杂志》、《Neurology》、《J Vasc Surg》等杂志和全国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和参编了《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学》、《介入医学》等十余部专著,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多项


点击识别二维码,前往李天晓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