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编: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执行主编:赵开军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术 者:左 乔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广浩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点评专家:赵 瑞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题目:
编织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大脑后动脉大型动脉瘤一例
摘要:
一位67岁女性患者,反复头晕2月余,近1个月在我院经头颈部CTA检查发现左侧大脑后动脉起始部存在瘤样膨出,确诊为动脉瘤。进一步高分辨管壁MR检查显示,该动脉瘤前上壁呈现不均匀增厚且伴有强化现象。基于上述检查结果,患者随后在我院顺利完成了脑血管造影检查以及血管内治疗。术后随访期间,患者身体状况恢复良好,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本文将对这一病例进行详细报道。
ABSTRACT:
A 67-year-old femal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episodic dizziness for over 2 months. One month ago, CT angiography (CTA) of the head and neck revealed an aneurysmal bulge at the origin of the left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confirming the diagnosis of an aneurysm. Subsequent 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 demonstrated uneven thickening and enhancement of the aneurysm's anterosuperior wall.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patient underwen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successfully. She recovered well during follow-up. This case is reported in detail.
关键词:编织支架;大脑后动脉;大型动脉瘤。
前言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在所有颅内动脉瘤中占比不足2%,以假性、夹层动脉瘤较多见[1]。多项系统综述及病例系列研究显示,显微外科重建、载瘤动脉闭塞与重建性血管内治疗的动脉瘤即刻闭塞率相近[2]。然而,对于累及大脑后动脉起始部的囊性动脉瘤,治疗的主要目标为在确保瘤体完全闭塞的同时,保持PCA主干及其穿支血管的通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及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在神经功能保护方面更具优势。在此背景下,采用高金属覆盖率的编织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作为一种重建性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已证实可达到约75%的完全闭塞率,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3]。本文中一例位于PCA起始部的大型动脉瘤,我们采用编织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成功实现了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并保留了载瘤动脉及穿支血管的通畅,现报道如下。
病例简介
患者:67岁老年女性。
主诉:阵发性头晕2月。
现病史:患者于2025年1月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晕,呈阵发性,平均每周发作1-2次,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1小时不等,可自行缓解。我院门诊行头颅CTA检查示左侧大脑后动脉起始部瘤样膨出,考虑动脉瘤。
既往史:高血压病。
查体: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影像学检查
2025-02-18头颅CTA提示左侧大脑后动脉起始动脉瘤,瘤颈累及左侧大脑后动脉起始部。
2025-04-04动脉瘤高分辨MR提示左侧大脑后动脉起始部囊性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前上壁不均匀增厚伴强化,瘤腔内未见明显血栓影,未见夹层样结构。
2025-06-12 脑血管造影提示左侧大脑后动脉起始部大型动脉瘤,瘤体大小约11.26mm*7.56mm,形态不规则,伴有一指向上后方的子囊,近端基底动脉直径约2.84mm,远端P2段直径约1.86mm。
左侧压颈提示左侧后交通纤细。
诊断
左侧大脑后动脉起始部大型动脉瘤。
术前药物准备
术前3天,阿司匹林100mg qd+替格瑞洛90mg bid,术前AA抑制率100%,ADP抑制率100%,CYP2C19的基因型检测提示快代谢。
治疗方案
1.患者后循环囊性动脉瘤,瘤体大,破裂风险高,手术指征明确。
2.拟采用编织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
手术治疗
麻醉方式:全麻。
材料:
1.通路导管:NeuronMax 90cm、6F TracLine 115cm
2.微导丝:璞慧0.014inch 200cm
3.微导管:Echelon-10 0.017inch、Prowler Select plus 0.021 inch
4.弹簧圈:Axium 9/30、Feng 7/30、6/15、6/15、5/15、5/15、5/15、4/10、Numen 2/6、2/4、1.5/4、1.5/4、1.5/3、1.5/3。
5.支架:LVIS 4.0/22
操作过程
工作角度
支架微导管与弹簧圈微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预置到位
填入第一枚成篮圈
半释放LVIS支架
继续完成对子囊的填塞
空白路图下依次填入弹簧圈
术后即刻瘤颈少量残留,支架贴壁良好,远端血流通畅
支架和弹簧圈形态
术后正侧位造影
预后与随访
• 术后Dyna CT未见出血,患者麻醉苏醒顺利,术后即刻无特殊不适,查体无新发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 术后第一天患者诉头晕症状加重,急查头颅MR未见明显新发梗死。应用地塞米松、倍他司汀3天后症状好转,于术后第4天转康复医院继续治疗。
2025-07-08 头颅MR未见动脉瘤供血动脉供血区域或邻近术区的新发梗死
•术后3个月临床随访示患者头晕症状缓解,查体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术后3个月MRA提示动脉瘤不显影,支架内血流通畅。
2025-07-08 头颅MRA动脉瘤不显影
讨论
1.本病例治疗的主要目标为在有效闭塞动脉瘤的同时,重建载瘤动脉,恢复其正常的解剖形态与血流动力学。选择何种支架是重建性血管内治疗成功的关键,编织支架与激光雕刻支架相比,在远近端血管直径相差较大时,编织结构可通过局部扩张或压缩适应不同直径的管腔,并在弯曲段保持致密贴壁,减少“鱼嘴”效应[4]。此外,LVIS较高的金属覆盖率及较小的网孔能为弹簧圈提供更稳定的支撑,并能起到一定血流导向作用,有利于管腔修复及瘤体内的血栓形成[5]。另外,有研究指出在后循环动脉瘤的治疗中,与激光支架相比,编织支架与更低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和更高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相关[7,8]。近年来亦有多项研究证实编织支架在治疗大脑后动脉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9]。
2.血流导向装置FD在后循环的应用至今仍充满争议,特别是基底动脉尖部FD植入存在很高的缺血风险。近期一项对252例后循环动脉瘤FD治疗的荟萃分析显示,其总体完全闭塞率为79.1%,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5%[10]。基底动脉尖和PCA的P1段发出了大量微小的穿支动脉为丘脑、中脑等关键功能区供血,FD的高金属覆盖率可能会增加覆盖和闭塞这些重要穿支动脉的风险。
学习要点
1.后循环复杂动脉动脉瘤的多模影像评估和手术策略制定,综合使用高分辨磁共振及三维旋转血管造影,可精确判定动脉瘤性质、载瘤动脉走形及穿支分布,为选择重建性治疗提供依据。
2.合适的支架选择与精准释放技术是提高技术成功率、优化血管重建效果并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关键。
专家点评:赵瑞教授
1.对于大脑后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术前精准的影像学评估是制定治疗策略的基础。该区域解剖结构复杂,且动脉瘤的形态多样,包括囊性动脉瘤与不典型的夹层动脉瘤。传统的DSA虽然是诊断的金标准,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但在鉴别动脉瘤壁的病理性质方面存在局限。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在此背景下显示出其独特的临床价值。通过VWI,可直接观察动脉瘤壁的增厚、强化以及壁内血肿等特征,从而将薄壁、向外突出的囊性动脉瘤与因内膜撕裂、管壁增厚为特点的夹层动脉瘤进行有效区分。若瘤壁出现均匀、环形强化,则提示真性动脉瘤炎症激活或不稳定(有破裂风险)的特点。在本病例中,多模影像的综合应用,特别是结合VWI对病变性质的精准判断,明确了其宽颈囊性动脉瘤的诊断,为后续选择合适的介入器械提供了依据。
2.在支架选择方面,编织支架、激光雕刻支架与血流导向装置各具优势。编织支架顺应性高、可随PCA由近及远的管径递减而贴壁扩张,金属覆盖率较高且网孔较密,兼顾弹簧圈支撑与轻度的血流导向,适用于弯曲、夹层或远端小口径动脉瘤;激光雕刻支架金属覆盖率较低,对穿支血流干扰最小,适合瘤颈较窄、管径均匀且穿支密集的病变;血流导向装置虽能在巨大或梭形动脉瘤中提供最强的重建效果,但在穿支密集的P1段风险很高。就本病例而言,动脉瘤位于大脑后动脉起始部且存在显著的管径差异,LVIS支架顺应性与覆盖率优势突出,配合支架半释放技术精准贴壁及弹簧圈致密栓塞瘤腔,保留PCA主干通畅,避免穿支闭塞的同时实现了动脉瘤的完全闭塞,为后循环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提供了可靠范式。
术者简介
左乔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博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战创伤中心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上海市卫健委“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虹”拔尖苗子培养计划。现担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欧洲微创神经治疗学会(ESMINT)Fellow、国家卒中中心培训基地和英国皇家外科学院神经介入培训导师等任职。主要从事出血性脑血管病和创伤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国家、军队和省部级基金项目8项。以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在《NEJM》、《Brain》等发表SCI论文25篇。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研究成果被写入多部中外医学指南。
张广浩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治医师,以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主要方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课题4项,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7篇。
点评专家简介
赵瑞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脑血管病外科及微创治疗。探索临床难题,开展器具转化及技术创新,主持国家科技部十四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及省部级课题等共10项。参与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等器具转化4项,参与PARAT、DIRECT-MT等高水平临床研究6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获国家专利8项。副主编学术专著1部,参编5部,参编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军队及省部级奖励6项。任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委会秘书、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兼秘书、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青年委员等。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点击上方图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