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活检在多种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已被广泛应用于诊断、监测和预后评估,但在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中因血脑屏障的阻隔作用及肿瘤的解剖与生物特性,其外周血中ctDNA的检出率较低、结果不稳定。胶质瘤作为最常见的CNS原发恶性肿瘤,其液体活检仍属探索阶段。尽管组织活检为当前诊断金标准,但因存在创伤性风险,限制了其重复采样的可行性。相较而言,液体活检具备操作安全、可动态监测等优势。
近年来,已有少数研究显示在脑脊液中检测ctDNA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为胶质瘤提供了新的分子检测路径,尤其在组织样本难以获取的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为小样本或回顾性分析,缺乏大规模前瞻性证据。此外,采样部位、时机、样本量及分子检测方法等技术问题亦有待标准化。系统评估脑脊液ctDNA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对推动其在胶质瘤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来自西班牙马德里圣卡洛斯大学医院等多家机构的研究团队前瞻性评估了下一代测序(NGS)平台在新诊断或复发胶质瘤患者术中采集的脑脊液样本中进行ctDNA分析的可行性,结果证实脑脊液ctDNA具有良好的检出率和与原发肿瘤突变的一致性,并具备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关研究结果以“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胶质瘤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ctDNA的检测及其与原发肿瘤突变的一致性分析”(doi:10.1016/j.annonc.2025.02.005)为题发表在《Annals of Oncology》(IF:65.4/Q1)2025年6月刊。
在纳入的37例胶质瘤患者中,共32例脑脊液样本可供ctDNA分析,其中59%(19/32)检测到ctDNA阳性,且其中84%(16/19)与原发肿瘤的致病性突变高度一致。阳性样本中检测到1、2或3个突变的比例分别为53%、37%和10%。常见突变基因为EGFR(42%)、PTEN(37%)、TP53(32%)、IDH1(26%)和PIK3CA(21%)。ctDNA阳性患者中,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高于中位值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显著缩短,提示VAF具有潜在的预后价值。研究未发现ctDNA检出率与肿瘤大小、至CSF腔隙距离或IDH状态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在14例接受血浆检测的患者中,仅2例(14%)检出ctDNA,且突变与肿瘤一致,显示CSF较血浆更适合作为ctDNA检测样本。此外,脑脊液采集过程安全,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总体结果表明,脑脊液ctDNA检测在胶质瘤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一致性及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在《Annals of Oncology》同期随附的述评中,法国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的C. Baldini教授等表示,“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来源于脑脊液的ctDNA是目前针对胶质瘤最可靠的液体活检策略。尽管提升血浆ctDNA检测敏感性的多种新方法正在出现,但仍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尚不具备临床可行性。展望未来,脑脊液液体活检可能将在诊断中发挥关键作用,而血浆检测则更适合用于病情监测与随访。”
点击左侧二维码
进入风向标专栏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