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囊肿是与椎间盘相连的硬膜外囊性肿块。其发病年龄较轻,平均年龄为33.5岁,男性多见,约占报告病例的90%。大约一半的椎间盘囊肿出现在L4-L5水平。
椎间盘囊肿与椎管内其他囊性肿块鉴别比较困难,包括Tarlov囊肿、蛛网膜囊肿、脊柱滑膜囊肿、黄韧带囊肿和硬膜外血肿等。这些占位性病变都可以产生类似的临床症状,例如腰痛和神经受压症状。本文旨在分析腰椎间盘囊肿的诊断特征和治疗策略。
诊断
MRI是首选的诊断影像学检查。
MRI上椎间盘囊肿通常表现为位于椎间盘附近边界清晰充满液体的结构,在T2序列上显示高信号,在T1序列上显示低信号,增强后囊壁强化。囊肿与邻近椎间盘之间交通(椎间盘造影或MRI),矢状位T2W序列中更容易识别。
以及与受累神经根分布相关的相应临床症状。
椎间盘囊肿的治疗包括保守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理,以减轻症状。
对于保守无效或症状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CT引导下抽吸囊肿内容物是一种微创手术,可以缓解70%至80%的患者的症状。然而,据报道,这种技术囊肿复发风险高达20%。
显微镜或内镜下将椎间盘和囊肿一起切除,以防止复发,临床数据表明,可显著缓解约90%患者的症状,复发率约为7%。
总体而言,椎间盘囊肿的手术干预通常是有效的。
椎间盘囊肿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有两个主要理论来解释其发展。
1.椎间盘突出引发硬膜外静脉丛破裂,并随后形成硬膜外血肿,进一步形成椎间盘囊肿。
2.椎间盘囊肿起源于椎间盘的局灶性退变,退变导致椎间盘内容物泄漏,随后被包裹、吸收形成囊肿。
椎间盘囊肿多表现为腰痛和神经根性疼痛,MRI可明确诊断,但必须考虑鉴别诊断,以确保准确诊断和适当治疗。保守治疗是首选方法,保守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治疗。椎间盘囊肿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PMID:40632231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