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劲松教授团队在国际神经外科权威期刊《Journal of Neurosurgery》在线发表题为《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 fiber tracts and vascular structures lateral to the internal capsul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固定的人脑半球及血管灌注标本,系统描绘了内囊外侧区域的白质纤维与血管结构,明确了皮层灰质至内囊之间纤维束、核团与血管的拓扑关系。
在显微解剖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详尽分析了内囊周围多条重要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式及其与邻近核团、血管的空间关系,为精准定位脑功能区及优化神经外科手术路径提供了解剖学支撑。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术中损伤风险,还为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与脑疾病机制探索建立了更为细致的解剖框架。总之,该研究成果为临床开展脑深部病变手术、脑机接口植入及功能区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体现了解剖学研究在推动神经外科精准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劲松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李陈博士为本文的第一作者。
Li, C., Di, G., Li, Q., Sun, L., Wang, W., Wang, Y., Jiang, X., & Wu, J. (2025). 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 fiber tracts and vascular structures lateral to the internal capsul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5). https://doi.org/10.3171/2025.2.JNS243025
引 言
内囊外侧的白质纤维束与血管结构常常涉及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外科手术操作以及脑功能研究。自大脑外侧面至内囊区域,分布有多条纤维束及多个核团,这些复杂的纤维结构及其相关的血管在脑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该区域一旦受损,所引发的功能缺陷往往比皮层损伤更为严重且不可逆。尽管其解剖意义重大,目前关于该区域的显微外科解剖文献仍较为有限。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内囊外侧白质纤维束与血管结构之间的解剖关系,为神经外科更精准、微创的手术提供解剖基础,并为神经系统疾病与脑功能的研究提供支持。
研究方法
标本准备
本显微外科研究基于10具成人尸体头标本(共20个半球)开展。在获取标本后,于显微镜下显露双侧颈内动脉(ICA)、椎动脉和颈静脉,并插入直径匹配的塑料导管进行固定。
血管灌注
动脉灌注采用红色硅胶,静脉灌注采用蓝色硅胶。使用50 ml注射器缓慢均匀地向动脉内注入50 ml红色硅胶,直至硅胶从颈部血管横断面的小血管中溢出为止。然后采用相同方法,向颈内静脉注入90 ml蓝色硅胶。
纤维束剥离
硅胶凝固后,将标本于-16℃条件下冷冻6至8周。该冷冻剥离技术最初由Klingler提出,已被证明在分离各层次白质纤维束方面高度有效,其解剖结果与相关的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高度一致。标本随后存放于70%乙醇溶液中以保持其稳定性,并使用不同尺寸的显微剥离器逐层剥离白质纤维束。整个剥离过程在6至40倍显微镜下进行。
研究结果
1. Kocher入路沿线结构首次被系统揭示:该常用神经外科入路穿行额中回皮层与SLF III、外囊、壳核,避开了弓状束与内囊关键区,是神经导航与微创路径设计的重要参考(图1,图2I、J)。
2. 弓状束与语言区连接再确认:该通路位于内囊外侧,是Broca-Wernicke语言通路的主干,研究进一步明确其在脑功能定位与BCI(脑机接口)植入规划中的解剖基础(图2)。
3. 外囊为豆纹动脉(LSA)与岛叶血供的功能边界:研究发现LSA并不进入外囊以外区域,而大脑中动脉的岛叶分支供应灰质与极外囊,这一发现对岛叶及壳核相关手术具有重要警示意义(图2E、F)。
4. LSA与豆纹静脉(LSV)结构一一对应,沿壳核上缘走行:证实了血供-引流系统的结构对称性,具有重要的术中出血判别与止血策略指导意义(图2G、H)。
5. 研究发现,LSA并非从大脑中动脉(MCA)呈直角发出,而是先与其平行走行,接近分叉处后再向上进入基底节。相关研究曾将其描述为“S形路径”,而本研究提出LSA更符合反向“L形”走行。这种独特的解剖结构在血流动力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减少小栓子堵塞LSA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其起始部形成动脉瘤的可能性;也为该区域的手术提供了相应的解剖基础(图3)。
图4为模式图
第一作者简介
李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博士研究生,师从吴劲松教授
● 主要从事大脑半球白质纤维束的显微解剖研究
● 目前以第一作者在JNS发表相关论著2篇
通讯作者简介
吴劲松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 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东方英才领军人才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科研)
● 上海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 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生物样本库主任
●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胶质瘤专业组长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脑胶质瘤学组组长
●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脑机接口与交互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神经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脑网络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样本整合研究分会常务委员
● 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 ASNO科学委员会主席
● 上海市政协委员(科技界别)
● Brain Rresearch 副编辑(Asso. Editor)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