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5日发布 | 549阅读

【最AI解读】大型宽颈动脉瘤支架植入前减少动脉瘤内(环球式)微导管环的远端锚定技术——一篇教学综述

脑医专题汇

达人收藏

原作出处:Patel KR, Spiotta AM, Borg N, Thorell WE, Surdell DL, Sattur MG. Distal anchoring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intra-aneurysmal (around-the-world) microcatheter loop prior to stent deployment across large wide-necked aneurysms- an educational review. Neuroradiology. 2025 Jun 13. doi: 10.1007/s00234-025-03675-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512377.


图片1.png


以下为AI解读,仅供参考。


一、技术适用场景

● 针对大型宽颈动脉瘤(最大径12.3-29mm,平均19.9mm;颈宽5.2-15mm,平均10.4mm),这类动脉瘤在支架跨颈部署时,建立载瘤动脉通路存在挑战。

● 尤其适用于未破裂动脉瘤(纳入研究中报告破裂状态的6项研究均为未破裂动脉瘤)。


二、核心技术与特点

图片2.png


多种远端锚定技术可用于减少动脉瘤内微导管环,具体包括:

● 球囊锚定技术:通过球囊导管形成瘤内环并进入远端血管,充气锚定后拉直导管,需额外设备(如Scepter C球囊)和微导管交换,脱位风险低,但需注意球囊充压(过度可能导致血管夹层或出血,推荐使用顺应性球囊)。


图片3.png


● 支架锚定技术:利用计划部署的支架部分释放作为锚定,无需额外设备,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但存在支架扭曲或血管损伤风险(如Parry等报道的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并发症)。

● 线圈锚定技术(“海锚”技术):通过部分释放长软线圈锚定,血栓栓塞风险需关注,线圈尺寸选择至关重要(需足够支撑力)。

● 真空锚定技术:通过注射器抽吸形成真空锚定,操作简单但血管破裂风险高,不推荐作为首选。

● 快速回撤技术:无需额外设备,通过快速回撤微导管拉直环,但控制难度高,可能增加通路丢失风险。

● 钢丝锚定环牵引技术:分步轻柔牵引,无需额外设备,需操作者技术熟练度。


三、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 总体效果:多数研究报告良好结局,支架部署成功率高,可有效辅助动脉瘤治疗(支架辅助栓塞或血流导向支架)。

● 并发症率:低(3.8%),仅2例(52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脑内血肿、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四、技术选择依据

● 需结合操作者经验、专业技能及当地设备条件(如是否有顺应性球囊、特定支架等)。

● 对于初学者,球囊锚定(使用顺应性球囊)或支架回收器辅助技术可能更易掌握,因其稳定性较高。


图片4.png


五、局限性与注意事项

● 现有证据基于回顾性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病例数有限(52例),难以直接比较不同技术的优劣。

● 操作中需警惕技术相关风险(如球囊过度充气导致血管损伤、支架锚定时的器械变形等),并做好应急处理准备。


六、临床参考案例

1例60余岁女性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左侧近段大脑后动脉大型部分血栓性动脉瘤,采用球囊锚定技术成功部署血流导向支架,术后3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无并发症。该案例提示球囊锚定技术在复杂解剖(如胎儿型后交通动脉)中的可行性。


图片5.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