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是国内较早成立的神经外科脊髓脊柱亚专业病区。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走过近20年的历程。科室秉持“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技术、术中电生理监测和微创脊柱技术”的理念,全方位开展各类脊髓脊柱手术。至今,科室已完成约8000余例脊髓脊柱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致力于为患者提供精准、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专家简介
范涛 教授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副院长、脊髓脊柱外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副院长
●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脊柱脊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脊髓脊柱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髓脊柱专家组副组长;亚太颈椎学会国际执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脊髓学组委员
● 2012年北京优秀中青年医师。曾参与脊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Neurospine编委, Spine、Neurosurgical Review 审稿专家。首次提出缺血予处理对脊髓功能的保护作用(Surgical Neurology, Vol.52(3):299-305, 1999)
● 以神经显微外科技术+脊柱内固定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微创脊柱手术技术相结合理念,全方位展各种脊髓脊柱外科手术8000余台。包括: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脊髓内肿瘤及椎旁、脊柱原发和转移肿瘤的的同时,可采用脊柱内固定技术矫正与维护脊髓肿瘤合并的脊柱侧弯、脊柱后突等严重脊柱畸形。首次提出Chiari畸形颅颈交界区脑脊液动力学分型及手术治疗策略,进一步完善规范了该类疾病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发表在 Neurosurgical Review (2017);根据颅底凹陷合并与不合并寰枢椎脱位及脊髓空洞的分类特点,采用减压结合枕颈固定或C1-2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先天性颅底凹陷(Neurosurgical Review 2019);首创颈椎前方经椎体开窗手术入路切除脊髓腹侧病变(JNS Case Lesson 2021)。采用神经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颈椎病、椎管狭窄及脊柱退变性疾病;首创提出并建立颈椎病单元的理念和方法,改进并提高了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采用通道微创脊柱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内病变
● 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篇(含SCI)。已成功主持并举办了22期全国脊髓脊柱应用解剖及手术技术研修班。累计学员400余人,均为国内各地区神经脊柱亚专业的技术骨干和后备力量。近十年来,在带领和推动我国神经脊髓脊柱亚专业的发展和推广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在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上,展示了我们中国神经外科医生在脊髓脊柱亚专业方面所做出的卓越工作和学术贡献
采访
01
请问范教授,您最初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将外视镜技术引入到脊髓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呢?在传统手术技术面临哪些局限性时,让您意识到外视镜技术可能带来的突破?
范涛教授:
外视镜技术的引入是基于对脊髓脊柱手术精确性和安全性的不断追求, 传统手术中,外科医生习惯通过显微目镜进行操作,然而这种操作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面对一些需要较长空间距离的操作时,显微镜的固定目镜往往无法满足需求,这就限制了手术的灵活性和操作范围。而且,对于一些需要倾斜视角的操作,传统显微镜的调节相对复杂,难以快速精准地切换视角,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外视镜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束缚。它采用观察屏幕进行操作的方式,扩大了术者的手术操作空间,使得一些原本因空间距离受限而难以完成的操作成为可能。同时,3D 外视镜的镜头可以灵活旋转倾斜,轻松应对术中各种角度的需求。对于需要频繁切换视角的复杂手术,这种灵活的镜头调节功能极大地提升了手术的便捷性和精准度,操作幅度和范围都得到显著提升。这不仅提高了手术质量,还为脊髓脊柱外科手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02
在应用外视镜后,科室能够开展哪些以往难以实施或效果受限的脊髓脊柱手术?
范涛教授:
在脊髓脊柱外科领域,外视镜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科室带来了新的突破,使一些曾经极具挑战性的手术如今得以更精准、更高效地开展。传统显微镜在脊柱手术中对操作精准性要求极高,而外视镜技术同样能满足这一要求。例如在处理复杂脊柱畸形或脊髓肿瘤时,传统显微镜在进行椎弓根或侧块螺钉安置等操作时,因操作角度受限,医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精细调整,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而外视镜凭借其灵活的镜头调节功能,可轻松切换到合适的角度,延长操作幅度和距离,满足脊柱内固定的实施需求,从而显著提高了脊柱内固定的准确性,更为患者带来了更优质的治疗效果。
03
您刚提到了一些复杂脊柱畸形、脊髓肿瘤等疾病的手术治疗,近期有哪些研究进展和成果吗?
范涛教授:
近期我们也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发表了发表题为“一期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合并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的临床研究文章,近年来不少学者尝试对椎管内异常和脊柱侧弯进行一期手术治疗。但截止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同时进行脊髓髓内肿瘤切除和脊柱侧弯矫正的相关报道。本研究中,12名患者在一期手术中进行了肿瘤切除和脊柱侧弯矫正,包括3例长节段肿瘤。星形细胞瘤占为最常见的类型,且最常见的部位以胸段脊髓为主。72.2%的患者实现了肿瘤全切(GTR),同时脊柱侧弯和后凸分别改善了64.3±14.5%和53.4±6.9%,且显著减少总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肿瘤切除和脊柱侧弯矫正的一期手术策略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显著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且不会增加神经损伤的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但这需要团队同时具备肿瘤切除和脊柱矫形的能力,对外科医生的精力和体力也提出了挑战。除此之外,在手术过程中体感诱发电位(S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和必要的唤醒测试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基础。
04
听您刚刚的描述,好像使用外视镜改变了常规脊髓脊柱手术的一部分流程,这种流程的优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范涛教授:
的确,外视镜技术的应用对常规脊髓脊柱手术流程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外视镜下,脊髓脊柱肿瘤治疗的精细程度可媲美显微镜,甚至在脊柱内固定等传统显微技术难以实施的环节,外视镜凭借其高清视野和灵活的操作视角,能更精准地完成操作。术中,其精准定位和灵活调节功能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术后,患者疼痛减轻、愈合加快,住院时间缩短,这种流程的优化对患者康复和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都有显著正向的影响。
05
为了让更多医生掌握相关先进技术,三博脑科医院建立了怎样的培训体系?在培训过程中,如何确保医生能够熟练、准确地运用外视镜技术进行脊髓脊柱手术?是否有针对不同层次医生(如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等)的个性化培训方案?
范涛教授:
外视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还很新,作为一个新产品新技术来说,在临床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首先肯定需要通过对临床医生的培训来完成。为了让更多医生掌握相关先进技术,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医院借助自身丰富的培训经验,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中率先引入外视镜技术培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操作流程对临床学员进行系统化、个体化的培训,从基础的脊柱脊髓解剖知识到外视镜技术的操作要点,全面提升医生的专业水平。在培训过程中,医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授课,医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外视镜技术的设计逻辑、优势以及在脊髓脊柱手术中的应用场景。在实践操作环节,医院设立了模拟训练课程,让医生们在模拟环境中熟悉外视镜的操作流程,逐渐掌握支臂的摆放技巧,镜头的旋转,镜身的倾斜等调节技巧,通过大屏示教,对于脊柱脊髓解剖结构也有了更加系统深刻的认知。
06
范教授作为行业内的知名专家,您认为对于新技术在相关临床应用中推广上,无论是学术会议、手术演示、远程指导等方式,如何帮助其他医院和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技术,从而提升整个脊髓脊柱外科领域的技术水平?
范涛教授:
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其中,手术演示是一种非常直观有效的方式。通过现场展示,医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新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细节,包括手术的关键步骤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等。这不仅能让医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新技术的优势和潜力,还能让他们在观摩过程中学习到专家们丰富的手术经验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同时,还可以通过远程指导,专家可以通过网络实时与外地的医生进行沟通交流,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这种模式能够突破地域限制,使更多的医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尤其是对于一些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医生来说,远程指导为他们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外视镜技术的推广不仅仅是让医生们学会使用一种新的工具,更是要培养他们对新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医生们需要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能力,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医学科技的进步,积极探索如何将新技术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07
范教授在您看来,外视镜技术未来在外科手术领域,尤其是脊髓脊柱外科手术中还有哪些潜在的创新方向呢?
范涛教授:
外视镜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外科手术领域,尤其是脊髓脊柱外科手术中,具有广阔的创新前景。首先,它能够为手术过程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操作范围,这将极大地提升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实施效果和精准度。这种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带动相关技术的协同发展,当这些技术相互融合时,将更有力地推动医疗技术的整体进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例如,未来外视镜技术可能会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相结合。人工智能可以为手术提供更精准的术前规划和术中导航,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病变部位和制定手术方案。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创建高度逼真的手术模拟环境,让医生在手术前进行充分的模拟操作,提高手术的熟练度和安全性。这些技术的融合将使外视镜产品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为脊柱外科带来新的技术突破。
08
您认为未来脊髓脊柱外科医生需要具备哪些新的技能和知识储备,以适应新技术引领下的外科变革呢?
范涛教授:
在脊髓脊柱外科领域,作为一名从业近三十年的医生,我深知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领域。未来,脊髓脊柱外科医生需要掌握多种先进技能和知识。首先,要熟练掌握外视镜技术、显微技术等前沿手术技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其次,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实时监测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术中导航技术的发展,医生需要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技术进行术前规划和术中导航,以实现更精准的手术操作。最后,微创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未来趋势,医生需要掌握微创手术技巧,以减少患者的创伤和恢复时间。只有将这些先进技术有机结合,医生才能全方位地开展各种脊髓、脊柱手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09
最后,请谈谈您对整个脊髓脊柱外科领域未来发展的期许,以及您个人在这一领域的长远规划和目标。
范涛教授:
未来,我期望更多的神经脊柱外科、骨科脊柱外科以及疼痛脊柱外科的医生能够将外视镜技术与其他先进技术相结合,综合应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这种多技术融合的方式,我们能够进一步拓展脊髓脊柱外科的治疗范围,提高手术技术水平和治疗效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个领域的专业水平,也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预后。我个人将继续致力于外视镜技术在脊髓脊柱外科的应用研究和推广,通过参与学术交流、开展手术演示和远程指导等方式,帮助更多医生掌握这项技术。同时,我也会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外视镜技术与其他前沿技术的结合点,为推动脊髓脊柱外科领域的技术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