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2日发布 | 137阅读

Stroke:颅内支架长达7.4年的随访结果仍不能获益

杨中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CAS)是全球重大健康问题,在缺血性卒中事件中占据很大比例。美国约10%的缺血性卒中与此相关[1],而中国这一比例高达50%[2,3]。尽管现有药物治疗(MT)可用,该疾病患者的卒中复发率仍居高不下,随机试验中约为15%[4,5],真实世界研究中达20%-30%[6]。此外全球10%-3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由ICAS相关大血管闭塞导致,显著推高了致残率和死亡率[7]。


为降低ICAS相关卒中高复发率,SAMMPRIS(颅内狭窄支架置入与积极药物治疗预防卒中复发)和VISSIT(缺血性卒中颅内支架治疗研究)试验旨在评估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PTAS)预防ICAS患者缺血事件的疗效与安全性[5,8]。但两项试验均未证明支架置入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同样,中国症状性颅内重度狭窄血管成形和支架研究(CASSISS)通过严格筛选术者、研究中心及优化患者选择以期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最终也未显示支架置入较单纯药物治疗有显著改善[9]。虽然近期BASIS试验(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球囊血管成形术研究)提示单纯球囊成形术(不置入支架)可能对症状性ICAS有效[10],但临床实践中支架置入仍是重要治疗选择,即使在BASIS研究后仍需确认其获益[11]。


PTAS治疗需要权衡短期围手术期风险增加与长期缺血事件减少的利弊。SAMMPRIS试验结果直观呈现了这种平衡:PTAS组30天内致残或致死性卒中发生率高于药物组(7.1% vs 1.8%),但30天后则相反(2.2% vs 6.2%)[5]。这些发现提示PTAS可能降低卒中复发风险,其长期获益或可抵消围手术期风险[12,13]。在相关试验中,CASSISS报告的30天围手术期并发症率显著较低(5.1%)[9],而SAMMPRIS和VISSIT分别达14.7%[5]和24.1%[8]。CASSISS还观察到从30天到3年期间PTAS组事件发生率持续低于药物组(6.2% vs 9.0%)[9]。尽管呈现积极趋势,PTAS能否完全抵消早期风险尚需验证,亟需探索PTAS超过3年后的持续临床获益。


基于PTAS的潜在长期获益,2025年5月来自宣武医院的焦立群等在Stroke上公布了CASSISS长期随访(CASSISS-LTF)研究,对CASSISS原始受试者延长随访,比较PTAS联合MT与单纯MT超过3年的长期疗效差异。


本研究对一项在中国8个中心开展的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的358例受试者进行延长随访。2014年3月5日至2016年11月10日期间,纳入因重度颅内狭窄(70%-99%)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的患者。主要复合终点为30天内卒中或死亡,或30天后责任动脉区域卒中。次要结局包括责任动脉区域卒中,以及入组后致残性卒中或死亡。


2014年3月5日至2024年1月22日期间,共纳入358例患者(支架组176例 vs 药物组182例)。中位随访时间7.4年(四分位距6.0-8.0)。主要结局无显著差异(支架组14.8% vs 药物组14.3%;风险比1.02[95%CI 0.58-1.77];P=0.97)。次要结局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责任动脉区域卒中(14.8% vs 14.3%;风险比1.02[95%CI 0.58-1.77];P=0.97)、致残性卒中或死亡(16.5% vs 14.3%;风险比1.12[95%CI 0.66-1.91];P=0.70)及全因死亡(9.1% vs 7.1%;风险比1.22[95%CI 0.58-2.58];P=0.60)。


最终作者认为,本研究提供有力证据表明,即使在延长观察期内,对于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联合药物治疗并未较单纯药物治疗带来额外获益。这些结果强化了药物治疗作为该患者群体长期卒中预防基石的临床价值。


文献出处

Stenting Versus Medical Therapy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Long-Term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Trial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