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通常是动脉“纠缠”三叉神经惹的祸——多数患者的疼痛,源于动脉压迫三叉神经根入脑桥区。但有一种罕见情况:当“凶手”是静脉,甚至在影像中“隐身”时,患者的痛苦该如何终结?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功能亚专业团队(以下简称“华山医院功能神外团队”),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被“消失的责任血管”折磨6年的患者。
相关阅读:
6年撕裂痛:刷牙成“酷刑”,手术希望被两度浇灭
“每次刷牙,都像有人拿刀在脸上下劈,疼得浑身发抖。”45岁的张先生(化名)被右侧下颌至耳前的撕裂样疼痛折磨了6年。这疼痛毫无征兆,发作起来像电击、像针刺,几十秒到几分钟的剧痛,却让他不敢洗脸、不敢吃饭,连微风拂过脸颊都可能触发“剧痛开关”。
起初,卡马西平还能“镇住”疼痛,但6年来,药量加到了每天3片,效果却越来越差。2年前,他满怀希望找到两家大学附属医院,得到的答案却如出一辙:“没找到责任血管,手术可能无效,不建议做。”
可张先生知道,只有手术才能根治——这“天下第一痛”,早已让他的生活成了“灰色”。他的手术机会,真的没了吗?
MRTA两度“阴性”:责任血管真的“不存在”?
三叉神经痛的“元凶”,通常藏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里。医生会通过影像精准锁定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尤其是动脉。但张先生的检查结果,却让人大惑不解:
MRTA平扫:华山医院放射科报告“未见异常”,专科医生仔细查看三叉神经区域,未见关系密切的血管影。(见图1)
图1
MRTA+C:更细致的排查(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增强扫描(MRTA+C))后,其报告依然是“未见异常”。(见图2)
图2
“影像里没血管,是不是就真的没压迫?”华山医院神外团队却不这么认为——症状如此典型,6年病程已严重影响生活,或许有“隐形凶手”藏在影像没拍到的地方。
华山团队手术探查“拆弹”:静脉“凶手”终现形,分离如“走钢丝”
在进行了充分的医患沟通后,张先生希望能够接受手术探查,获得一次可能根治顽疾的机会。华山医院神外团队经过团队多次讨论,考虑患者临床诊断明确、典型,MRTA阴性也并非手术禁忌症,结合患者意愿,决定为张先生进行手术探查,备微血管减压、蛛网膜松解、神经梳理。既往常作为备选的感觉根切断术因并发症多见、疗效不确切,已较少使用。
术中仔细探查发现,患者蛛网膜增厚的情况并不显著,仅在三叉神经一侧观察到存在少量蛛网膜粘连,予以锐性松解。(见图3)
图3
在精细探查三叉神经REZ区时,清晰可见一根粗大且分叉的岩静脉,正对该区域形成明显压迫。(见图4A-B)
图4(A)
图4(B)
手术过程中,以精细、轻柔的动作小心分离压迫的静脉与三叉神经REZ区。静脉较动脉更难分离,容易破裂,动作需更加轻柔。(见图5)
图5
手术时,将毛毡片妥善放置,以充分隔离压迫的血管与三叉神经,同时格外留意,小心保护着静脉穿支,避免其受到损伤。(见图6)
图6
术后“无痛”重生:5天出院,6年折磨终落幕
手术结束的那一刻,张先生试着摸了摸脸颊——熟悉的剧痛,消失了。
术后第一天,他就能下床活动;第五天,顺利出院。没有面瘫、没有听力下降,没有面部麻木,那个因疼痛不敢笑的人,终于能轻松刷牙、正常吃饭。
关于三叉神经痛,你需要知道这些
01.
三叉神经痛是什么,症状严重吗?
在发病起始阶段,症状多呈现为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短暂性、阵发性剧痛,犹如刀割、电击或针刺般,疼痛突发突止。疼痛最初常局限于上颌支或下颌支等某一分支区域,随后逐渐扩散,可能累及整个三叉神经分布的面部区域,其中以面颊部、上下颌部位疼痛最为显著。疼痛程度轻重差异较大,初期发作时间短暂,可能仅持续数秒,但随着病情进展,发作持续时间会逐渐延长,后期可延长至数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发作间歇期也会逐渐缩短。严重者疼痛发作频繁且剧烈,患者常因难以忍受而不敢洗脸、刷牙、进食,甚至连微风拂面都可能诱发疼痛,导致面部肌肉不自觉抽搐,出现“痛性抽搐”表现,严重影响面部正常活动。症状常因面部受到冷热刺激、咀嚼、说话、刷牙、洗脸等动作而诱发或加剧,而且疼痛发作毫无预兆,患者无法自主控制。发作频率从每日数次到数十次不等,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许多患者因长期疼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多数患者在夜间睡眠时症状会相对减轻,双侧三叉神经痛较为少见,若出现多为不同时发作。少数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可能伴有同侧头面部皮肤发红、发热,或者出现流泪、流涎、结膜充血等伴随症状。
02.
MRTA“阴性”的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疗效、并发症率等
研究显示,对于MRTA(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结果呈“阴性”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其病因并非典型的血管压迫,但仍有部分患者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等手术治疗获得良好效果。在手术治疗中,尽管MRTA未显示明确责任血管,但通过细致的术中探查,仍可能发现细微的血管接触或神经变异情况,并据此进行针对性处理。因此,MRTA“阴性”并非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绝对禁忌,该手术仍广泛应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且部分患者术后疼痛可得到显著缓解甚至完全消失。不过,相较于MRTA“阳性”的患者,MRTA“阴性”患者的手术疗效可能略有差异,且并发症率(如面部感觉减退、听力下降等)也需密切关注。
03.
药物、射频热凝术、球囊压迫术对三叉神经痛有效吗?
药物保守治疗对三叉神经痛往往早期疗效极佳,后期逐渐失效,还可能引发头晕、恶心、过敏等各类不良反应。对于那些因身体状况等原因无法接受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而言,射频热凝术是一种可考虑的治疗方案,球囊压迫术也可作为备选一同纳入选择范畴。通常,不少无法进行首选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在疾病折磨下会优先尝试射频热凝术。然而,从整体疗效来看,射频热凝术的有效率要低于微血管减压术。在治疗初期,部分患者或许能感觉到疼痛有所减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可能会逐渐打折扣,甚至需要再次接受治疗。而且,即便在治疗过程中增加了治疗强度,患者仍有可能遭受面部感觉减退等副作用的困扰。球囊压迫术同样存在疗效不够持久的问题,也伴随着面部麻木等风险,一般是患者的次要选择,对于高龄、高风险的患者来说,可以作为首选。
华山医院神外专家提醒:
三叉神经痛的“凶手”未必都藏在影像里。当药物失效、疼痛难忍时,别因“未见血管”放弃希望——目前被广泛认可且能从根本上治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或许能破解“天下第一痛”的难题。
专家简介
冯睿 副主任医师
● 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临床型,硕博连读)并留院工作,临床专长为功能神经外科和神经肿瘤
● 具备中国抗癫痫协会(CAAE)认证的脑电图专业技术资质
●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多次参与世界神经外科大会(WFNS)、美国神经外科年会(CNS),欧洲神经外科年会(EANS),世界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大会(WSSFN),日本癫痫外科学会年会(JES)等国际会议并进行会议发言
●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
● 任World Neurosurgery 等国际期刊审稿人;亚洲神经外科学会(ACNS)Webinar讲者
华山医院功能神外介绍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亚专业专注于治疗复杂的功能性神经疾病,致力于推动精准医疗与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学科带头人为陈亮教授。作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亚专科依托华山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神经外科的深厚积淀,在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国际影响力。
临床诊疗优势
一
在多种功能性神经疾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涵盖以下领域:
1.癫痫外科:通过精准脑电图定位和高分辨率影像技术,提供癫痫病灶切除、脑深部电刺激(DBS)及迷走神经刺激(VNS)等个性化手术方案,年手术量超过100台,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后2年完全控制率达80%,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2.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疾病:开展DBS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结合术前精准评估和术后程控优化,帮助患者显著改善运动功能,年手术量约350台。
3.疼痛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应用微血管就减压、脊髓电刺激(SCS)、周围神经电刺激等技术,治疗顽固性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
4.精神疾病的外科治疗:在难治性抑郁症、强迫症、孤独症等领域,探索DBS和其他神经调控手段,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新希望。
5.脑瘫与其他功能障碍:对痉挛型脑瘫等功能障碍疾病,提供微创手术与综合康复治疗方案。
科研与技术创新
二
在脑神经网络机制和神经调控技术研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团队在脑深部刺激与脑机接口技术、脑电信号解码、神经影像学与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在Neuron、PNAS、STTT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此外,主导或参与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致力于推动神经调控治疗的机制研究与临床转化。
教学与人才培养
三
注重高水平医学人才的培养,团队内多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上海市医苑新星等人才项目;通过牵头iBrain脑电联盟及手术操作培训班等形式,为国内功能神经外科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医生。
国际化与未来发展
四
与美国麻省总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医院等全球多家顶尖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功能神经外科的技术革新。未来,将始终保持国际视野,继续探索神经网络调控新技术,力争在精神外科等更广泛领域取得突破。
通过坚持创新与服务并重,华山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亚专科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功能神经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为广大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治疗,为神经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