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6日发布 | 615阅读

“以史为鉴”动脉瘤大阅兵-精华回顾(二)

神介资讯

达人收藏


点击上方图片,观看直播回放




01




主题讨论


2025年6月17日-19日,由史赛克公司策划主办的“以史为鉴”动脉瘤大阅兵活动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邀请到国内19家中心连线互动,数千名介入同道在线观看了精彩的手术实况,聆听了术者与全国主持点评嘉宾的在线交流,评论区互动热烈,好评如潮。

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当前动脉瘤治疗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他们聚焦于在现有医疗技术发展水平下,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运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以及如何妥善应对和解决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类挑战。本期报道将为大家呈现这些热点话题的精彩探讨内容,期望能够为广大医学同仁带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Topic 1:在密网时代下,哪些病例或场景仍然需要使用常规支架辅助栓塞,以及这些病例中面临的挑战和Atlas支架辅助栓塞的优势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段传志教授指出,影像学的进步、治疗理念的转变以及材料学的发展共同推动了密网支架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二维到三维影像技术的进步,使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脑血管疾病;而治疗理念从单纯栓塞到血管重建再到血流重构的转变,也极大地提高了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段教授强调,密网支架不仅简化了治疗过程,降低了复杂动脉瘤和多发动脉瘤的治疗难度,还易于基层医生掌握,但并非完全取代传统方法。他提醒,分叉部动脉瘤、基底动脉、远近血管直径不匹配及有穿支的地方需慎用密网支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曹向宇教授则从传统支架辅助弹簧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动脉瘤闭塞的关键在于瘤颈处内皮细胞的生长,而传统方法因无法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复发率较高。然而,尽管密网支架已广泛应用,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传统支架辅助栓塞仍是必要的。例如,远端小径血管上的动脉瘤、分支血管保护问题、大脑前动脉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动脉瘤等,这些情况可能更适合使用传统支架辅助弹簧圈。对此,曹教授分享了他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指出传统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在某些复杂情况下仍具优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昱教授在讨论中综合了前两位教授的观点,分享了他对Atlas支架的使用经验。他认为,Atlas支架在分叉部动脉瘤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其开环设计便于穿网孔,减少术中移位风险,且在血管扭曲部位表现良好。在选择支架时,需考虑血管条件,对于血管狭窄或硬化严重的患者,可能优先选择激光雕刻支架以降低手术风险。陈教授还提到,Atlas穹窿技术在分叉部动脉瘤中可更好地保护分支血管,但需注意支架释放后的显影性问题,避免过度穹窿导致血管栓塞。



Topic 2:破裂性动脉瘤的治疗选择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方亦斌教授指出,血泡样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具有早期破裂风险高、远期复发风险也高的特点,需要更好的血流重塑。在有经验的中心,FD可作为破裂性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在超急性期可能需结合弹簧圈以提供即刻的血流控制。方教授强调,对于破裂性动脉瘤,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FD或传统支架辅助弹簧圈,考虑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及后续治疗的便利性。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奕教授指出,对于急性破裂动脉瘤,尤其是没有血肿的Hunt-Hess分级一级的病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许教授强调,虽然FD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显著优势,但在急性期使用时需谨慎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和后续治疗的复杂性。他还提到,对于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优先考虑传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以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段传志教授在讨论中提到,对于急性破裂动脉瘤,应优先考虑简单的方法,如弹簧圈单独栓塞或球囊辅助栓塞,以减少后续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他指出,如果动脉瘤较大且宽颈,可能需要支架辅助栓塞,但在急性期应尽量避免使用FD,以免增加抗凝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段教授还强调,对于没有血肿的Hunt-Hess分级一级的破裂性动脉瘤,可以考虑使用FD,但需谨慎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和后续治疗的需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曹向宇教授补充说,尽管传统方法在急性期已被证明有效,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动脉瘤较大且复发风险高,可以考虑使用FD,但需谨慎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和后续治疗的需要。他强调,对于急性破裂动脉瘤,应尽量多填弹簧圈以达到致密栓塞,减少早期再出血和复发风险。他还提到,在选择支架时,应考虑血管条件,对于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激光雕刻支架可能更适合,因为其致栓性和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



Topic 3:分叉部动脉瘤治疗选择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曹向宇教授在讨论中分享了他在分叉部动脉瘤中使用Atlas支架的经验。他指出,对于分叉部动脉瘤,他更倾向于使用较大的支架尺寸,并结合穹窿技术来保护分支血管。他还提到,Atlas支架的网孔设计便于穿网孔,即使在角度较大的血管中,也能顺利进行超选和填塞。他建议在超选时先选择较容易进入的血管,利用支架的网孔支撑来帮助导管进入角度较大的血管,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段传志教授在讨论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曹向宇教授提出的先超选较容易进入的血管的方法是一个新的思路,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尝试。他指出,这种方法可能会改变传统的手术操作顺序,但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手术效果和更高的安全性。他还强调,对于分叉部动脉瘤,支架的选择和释放技巧至关重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


会议讨论热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尽管密网支架在治疗复杂动脉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传统支架辅助弹簧圈仍不可替代。此外,Atlas支架的临床应用经验表明其在分叉部动脉瘤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但需进一步验证其在不同临床场景下的适用性。许奕教授总结建议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病例,验证不同技术在特定场景下的效果,以优化治疗方案。同时,他强调了对新技术的学习与掌握,以及对传统技术的保留与发展的重要性,以更好地应对多样化的临床需求。





02




精华回顾·第2日


本期为各位同仁呈现6月18日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段传志教授团队、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方亦斌教授团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高旭教授团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朱廷准教授团队、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张云峰教授和随州市中心医院程伟教授团队带来的7台手术演示和经验分享。


手术演示1


方亦斌教授团队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病例特点

右侧A1动脉瘤,瘤高4.0mm,瘤宽2.95mm。患者前交通动脉瘤FD术后,左侧额叶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左侧脉前动脉瘤弹簧圈填塞术后。本次拟经右桡入路,行右侧A1动脉瘤Atlas(3*15mm)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


讨论热点

1. 手术策略选择问题:该患者右侧A1段起始部动脉瘤朝向后方,造影显示瘤内已有造影剂滞留,且A1段路径较为迂曲,超选困难,而对侧大脑前充盈满意,所以可考虑单纯栓塞,而不进行支架辅助栓塞的复杂术式。前交通动脉瘤最重要的是术前血管评估,A1段动脉瘤超选可将微导管提前塑形为“Z”字形,方便超选。

2. 弹簧圈选择问题:该动脉瘤高4.0mm,宽2.95mm,可先选3*6或3*8的弹簧圈,因为越复杂塑形的微导管越不稳定,且微导管在瘤颈比较浅的地方,即能进入动脉瘤内的弹簧圈是很短的,所以可使用高性能的小弹簧圈,如果填塞满意,可以省略掉植入支架的步骤。

3. 支架辅助栓塞问题: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时,精确定位Atlas支架于A1开口,可考虑在填塞完首枚弹簧圈后,或后续弹簧圈未解脱的情况下释放支架,如果后续血管影响较大,可将未解脱的弹簧圈回收。


术中关键影像

手术演示2


段传志教授团队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病例特点

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瘤颈较宽,海绵窦段水平段直径4.5mm,远端直径3.5mm,长度为30mm,平均血管直径4.3mm。患者镜像右位心,主动脉弓位于纵隔右位,管壁见少许钙化斑块,右锁骨下动脉及右颈总动脉起始自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起自头臂干,拟行Surpass Evolv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4.5*25mm)植入术。


讨论热点

支架选型问题:该患者支架选择可偏向更短一点,覆盖动脉瘤颈即可,但是其动脉瘤恰好位于血管迂曲部,如果支架太短,可能无法覆盖血管拐弯部位保证贴壁,对后续恢复有影响,25mm支架更为保守。


术中关键影像

手术演示3


高旭教授团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

病例特点

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宽颈,呈分叶状,前方动脉瘤约3mm,后方背侧动脉瘤约2.0*2.83mm,拟行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讨论热点

手术策略问题:弹簧圈填塞过程中突入载瘤动脉,可先释放支架,然后进行穿网孔填塞。支架释放之后尾端打开不好的时候,可再次植入一枚支架进行桥接,方便完好打开支架。


术中关键影像

手术演示4


张云峰教授团队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病例特点

前交通动脉不规则动脉瘤,最大颈6.0mm,处于易破裂部位。造影显示对侧A1段完好,双侧供血,瘤颈发出于左侧A1和A2交界部位。


讨论热点

手术策略问题:该患者对侧A1较为发达,可采用同侧大脑前动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尽管有弹簧圈突入前交通动脉的风险,但长远来看,两侧代偿完好,可忽略不计,其难点在于动脉瘤向上向下的分叶,栓塞时要格外注意,可先栓塞下方子囊,然后释放Atlas支架,进行穿网眼栓塞上方子囊。术中可见弹簧圈不稳定突入载瘤动脉,可先释放Atlas支架,利用穹隆效应保护瘤颈再进行弹簧圈栓塞,在放入支架之后即可使用替罗非班。


术中关键影像

手术演示5


程伟教授团队

随州市中心医院

病例特点

左侧后交通动脉瘤,6.4*6.3*8.8mm,瘤颈5.6mm,有破裂风险,手术指征明确。患者双侧后交通动脉瘤两年,右侧后交通动脉瘤术后3月,此次再次入院处理左侧后交通动脉瘤,拟行左侧后交通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讨论热点

手术策略问题:该患者仍需要完善CTA检查和后循环造影,其有无P1对于手术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正位造影显示其可能为胚胎型大脑后,可采用Atlas穹隆技术保护大脑后动脉分支。

弹簧圈选择问题:对于宽颈动脉瘤,又要保护分支的情况,可以选择较大尺寸的二维弹簧圈,其在局限的空间中可有效填塞。


术中关键影像

手术演示6


段传志教授团队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病例特点

左侧眼段动脉瘤,瘤体朝向内下方,颈宽3.4mm,高3.7mm,宽4.3mm。患者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瘤体朝上,眼动脉从瘤颈部发出,颈宽4.6mm,高3.9mm)PED植入史,此次入院治疗左侧眼动脉段动脉瘤,拟行Evolv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术。


讨论热点

支架选择问题:该患者虹吸弯成角不大,放置支架时要注意远端不要太远,以免盖住分支,引起栓塞小卒中的风险,再者Evolve支架允许原位释放,短缩率较小,贴壁性良好,有助于术中尾端打开。


术中关键影像

手术演示7


朱廷准教授团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

病例特点

后交通动脉瘤(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同时前交通有一个瘤样突起,A1段中度狭窄。后交通近端内侧大动脉瘤,对侧血管壁有1mm的小动脉瘤,拟进行Atlas辅助栓塞术,使用Atlas穹隆效应保护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瘤颈填塞稀疏,尽量不影响血流。


讨论热点

手术方案问题:该患者如果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方案,则FD可能要放入大脑中动脉,可能遮挡A1(本来有50%狭窄,同时对侧无A1),有缺血风险。也可以采用微导管超选之后,使用Atlas摆尾技术保护瘤颈,但是可能会占据颈内动脉空间,也会增加对对侧血管壁上小动脉瘤的影响。所以Atlas穹隆技术可能是最好选择。


术中关键影像


以上为【以史为鉴】动脉瘤大阅兵第2日精华回顾的全部内容,下一期将为各位同仁呈现6月19日共7台手术病例,由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邓剑平教授团队、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侠教授团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喻博教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荆朝晖教授团队、浙江省台州医院赵志新教授团队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于金录教授团队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手术演示和经验分享,敬请关注!










点击上方图片,观看直播回放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