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胶质母细胞瘤(GBM)关注日。这一纪念日由美国国家脑肿瘤协会于2019年发起,定在每年7月的第三个星期三,旨在提升公众对胶质母细胞瘤这一恶性肿瘤的认知,为患者群体凝聚关怀力量。值此特殊之日,我们要向常年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潜心科研的专家团队及所有为攻克疾病奔走的社会各界人士致敬——你们的坚守与探索,是照亮患者希望的光。
2025年7月11-12日,由陕西省抗癌协会主办、陕西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承办、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协办的“第十四届西北胶质瘤论坛暨CACA中国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巡讲(西安站)”在千年古都西安隆重召开。作为本届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胶质瘤靶向治疗与精准诊疗学习班”专题活动于7月11日下午率先举行,吸引了国内众多神经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脑胶质瘤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
会议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王樑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刚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牟永告教授的精彩致辞中拉开序幕。
✦
•
王樑教授表示,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不断推进,脑胶质瘤综合治疗体系正在进入全新阶段。手术治疗仅是起点,放疗、化疗以及近年来不断涌现的靶向药物,为原发及复发胶质瘤患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和精准的治疗选择。最后,王教授对各位专家在炎炎夏日齐聚西安、共襄学术盛会致以热烈欢迎。
✦
•
李刚教授提到,本次学习班的内容涵盖了胶质瘤治疗的前沿领域,包括穿透疗法的新理念、IDH突变胶质瘤的药物临床应用,以及手术治疗方面的宝贵经验。李教授对这些议题的前瞻性和实用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预祝本次学习班取得圆满成功,同时期望所有与会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
•
牟永告教授在致辞中对靶向治疗领域的新进展表示了高度的关注,并进一步强调了联合治疗在胶质瘤治疗中的重要性。牟教授对年轻一代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取得的成就表示了赞赏,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解决胶质瘤治疗的难题,为未来的医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节
中国方案的“穿透疗法”——助力脑胶质瘤临床诊疗进阶
本环节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张军霞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赛克教授的主持下开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保肇实教授带来《创新领航,长歌未央——穿透疗法助力高级别胶质瘤的临床诊疗进阶》主题讲座。他以“长歌未央”寓意脑胶质瘤诊疗仍任重道远,结合前沿研究成果与典型临床病例,系统梳理了穿透疗法在高级别复发胶质瘤中的探索与应用。保教授指出,高级别胶质瘤具有极高的复发率和极差的预后,复发/进展的高级别胶质瘤缺乏标准疗法和高证据级别的临床支持。其中,替莫唑胺作为胶质瘤一线化疗药物,90%以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是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贝伐珠单抗虽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但未能显著改善总生存期(OS)。
目前,脑胶质瘤治疗向精准治疗药物时代的创新治疗新时期过渡,中国创新不断探索患者生存新突破,其中FUGEN研究(伯瑞替尼治疗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Ⅱ/Ⅲ期关键注册临床研究)的疗效数据为临床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基于FUGEN研究中的循证数据,保教授指出,针对替莫唑胺耐药、血脑屏障限制和免疫抑制微环境等治疗瓶颈,脑胶质瘤的单一治疗方法已无法满足患者的生存需求,必须构建多靶点、多机制的综合治疗策略。研究表明,即使胶质瘤细胞未表现MET异常,抑制c-MET通路仍能显著增强替莫唑胺的疗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同时,MET与VEGF通路存在相互调控,双靶向联合治疗能够有效协同抑制肿瘤的生长。根据这一“机制驱动”的前瞻性理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成立国内首个“脑胶质瘤前沿创新治疗联合门诊”——“CURE”(治愈)门诊。穿透疗法正是该门诊的重要创新成果之一,成为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治疗的重要突破口。穿透疗法通过联合MET抑制剂伯瑞替尼、替莫唑胺及贝伐珠单抗,构建“增敏—协同—补救”的三重作用机制,显著改善肿瘤控制和患者生存预后。FUGEN研究及多中心临床实践均验证了该方案的良好安全性与有效性。
在报告中,保教授还对穿透疗法的不良反应管理及案例进行了深入解析,展示了多例穿透疗法应用案例,复查时强化灶明显缩小,持续缓解。他表示,目前穿透疗法在真实世界中已累计应用超百余例。未来,相关临床研究将持续推进,并通过更多循证数据验证其疗效与安全性,为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路径,为患者探索更多生存希望。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陈婧教授围绕《穿透疗法的机制研究》作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穿透疗法在高级别复发胶质瘤中的分子机制基础与实验研究进展。陈教授指出,脑胶质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具侵袭性与免疫抑制特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传统的手术、放化疗治疗效果有限,靶向与免疫治疗虽不断推进,但整体临床获益仍不理想。在此背景下,由江涛院士团队提出的“穿透疗法”,通过MET抑制剂伯瑞替尼、替莫唑胺与贝伐珠单抗的三药联合策略,展现出显著的肿瘤控制潜力。
陈教授从多个实验维度详实阐释了该疗法的机制基础:一方面,替莫唑胺长期应用后易诱导DNA不稳定性,激活MET信号通路,形成耐药;另一方面,伯瑞替尼可有效抑制c-MET磷酸化,逆转替莫唑胺耐药,提升化疗敏感性。同时,贝伐珠单抗通过靶向VEGF通路,协同抑制血管生成,与MET信号形成“此消彼长”的互补机制,增强整体抗肿瘤效能。
她强调,穿透疗法在前期动物模型及类器官平台中均显示出协同增效的1+1+1>3治疗优势。展望未来,脑胶质瘤治疗将迈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靶点、个体化精准诊疗时代。陈教授希望相关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优化治疗策略,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翟玉龙教授则带来《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穿透疗法病例解析——穿透疗法为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围绕穿透疗法在真实临床环境中的应用实践与治疗反应进行系统分享。翟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穿透疗法的理论基础,指出脑胶质瘤复发率高、预后差,尤其是替莫唑胺治疗后的耐药问题突出。前期研究发现,c-ME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是耐药的关键机制之一,联合抑制MET与VEGF通路可协同抑制肿瘤进展。这一机制在FUGEN研究中得到了循证医学的初步验证,为后续临床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穿透疗法作为天坛医院CURE门诊成立后的重要创新成果之一正式开展。该疗法采用“MET抑制剂伯瑞替尼+替莫唑胺+贝伐珠单抗”三药联用策略,构建“增敏—协同—补救”的三重作用机制,通过剂量优化实现靶向、化疗与抗血管生成的多通路联合抑制,从而有效应对胶质瘤的进展与耐药问题。
翟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实施穿透疗法的21例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中的7个典型病例,涵盖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伴PTPRZ1-MET融合等亚型。治疗结果显示,多数患者在经历标准方案失败后,通过穿透疗法实现了肿瘤明显缩小、症状缓解及生活质量显著改善。部分患者影像学表现趋于完全缓解,个别病例的PFS甚至达到7个月以上,充分体现出穿透疗法在实际临床中的良好前景与可行性。此外,翟教授还强调了穿透疗法在安全性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如肝功能监测、水肿与皮疹处理策略等。整体来看,穿透疗法已逐步成为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综合治疗解决方案之一,展示出从实验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成功转化路径。
随后的讨论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陈宝师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郜彩斌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刘竞辉教授与讲者及参会代表就这一创新疗法的临床应用前景与挑战进行了热烈交流。
第二节
精准靶向的探索与实践
本环节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广龙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徐松柏教授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旋教授系统回顾了《IDH抑制剂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历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任晓辉教授探讨了《IDH突变型脑胶质瘤靶向治疗:创新研究与临床实践探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薛皓教授聚焦于《解析mIDH脑胶质瘤的致癌机制与抑制策略》,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讨论环节汇聚了河南省肿瘤医院徐欣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徐名金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子健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钟喆教授等多位专家的真知灼见。
第三节
技术与基础并进
本环节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杨建凯教授、山西省肿瘤医院冯富强教授的主持下开展。
安徽省立医院程传东教授探讨了《中线部位胶质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孙国臣教授针对《岛叶胶质瘤手术入路:经岛叶皮层or经峡部》这一经典议题分享了宝贵经验。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程全教授则介绍了《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为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搭建桥梁。
河南省人民医院马春晓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刘新菊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陈宝师教授参与了本节的深入讨论。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王樑教授作总结发言,对学习班内容给予高度评价,并鼓励持续加强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协同创新。
本次学习班的圆满举办,不仅增强了大家神经肿瘤学科的理论基础,也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方向。随着脑胶质瘤治疗不断向精准化、多维度发展,专家们一致表示,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创新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治疗突破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期待下一次在更广阔的学术平台上再度相聚!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