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6日发布 | 43阅读

Lancet N:现代颈动脉狭窄血运重建述评

杨中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10-20%缺血性卒中的病因。随着颈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加重,缺血性卒中风险相应上升,而切除粥样硬化斑块可降低该风险。现行指南建议,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99%或无症状性狭窄60-99%且评估为卒中高风险的患者,应通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植入术进行血运重建。


自数十年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颈动脉血运重建试验发表以来,由于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的进步,相关风险已显著降低。同时,随着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和血栓预防的改善,卒中风险也持续下降。当前卒中神经科医生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特别是5年同侧卒中绝对风险预测值低于20%的患者),在现有优化药物治疗(OMT)基础上联合血运重建是否能带来额外获益。


《柳叶刀·神经病学》刊登了Simone J A Donners团队开展的欧洲颈动脉手术试验2(ECST-2)的2年中期结果。这是首个基于颈动脉风险(CAR)评分预测的绝对卒中风险来筛选患者的现代临床试验。CAR评分整合了多项卒中危险预测因子,包括颈动脉区域缺血症状、症状发作时间、脑缺血事件性质与频率、颈动脉狭窄程度(排除近闭塞)、斑块溃疡特征及合并症等。


ECST-2是一项为期5年的随机开放标签非劣效性试验,采用盲法终点判定,2012-2019年间从欧洲和加拿大30个中心纳入429例患者。研究将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或症状性狭窄≥50%且5年同侧卒中风险预测值<20%的患者随机分配至单纯OMT组(n=215)或OMT联合血运重建组(n=214)。结果显示:血运重建组术后30天内卒中发生率为4%;两组OMT依从性均较高;2年随访完成率达94%,影像学检查覆盖率为56%;单纯OMT组2年同侧卒中发生率仅2.9%,提示CAR评分可能存在高估5年风险的情况。


主要复合终点采用分级排序设计:(1)围手术期死亡/致死性卒中/致死性心梗;(2)非致死性卒中;(3)非致死性心梗;(4)影像学新发无症状脑梗死。各组事件数均较少,通过赢率分析法(比较45,796对患者)显示两组无显著差异(赢率比1.01,95%CI 0.60-1.70)。所有预设亚组分析结果一致。


研究者创新性地采用卒中风险预测模型替代传统症状/狭窄程度标准筛选患者,并运用赢率法分析优先临床终点的试验设计值得赞赏。中期结果表明:对于特定低中风险颈动脉狭窄患者,2年内联合血运重建未显现额外获益。但由于结局事件数较少导致置信区间较宽,且未包含2年后的潜在长期获益,当前结果仍需谨慎解读。研究者将持续随访至5年的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阶段性结果为同类试验(如NCT02089217)的受试者招募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提示未来需开展更大规模的针对低中风险患者的临床研究。随着机器学习技术对颈动脉管腔、管壁及周围脂肪影像分析的深入应用,卒中风险预测工具的准确性有望实现突破性提升。


文献出处

Lancet Neurol

. 2025 May;24(5):372-373. doi: 10.1016/S1474-4422(25)00106-1.

Carotid revascularisation for carotid stenosis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