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尤其是主动脉颅侧分支)的血管炎症性疾病。该病几乎仅见于50岁及以上人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2],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血管炎——全球50岁以上人群汇总患病率达51例/10万人[3]。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皮或颞部疼痛/压痛、下颌运动障碍(jaw claudication)、视力障碍及其他缺血性并发症。风湿性多肌痛常与该病共存,许多患者症状存在重叠[4]。目前该病仅有一种获批疗法(IL-6受体抑制剂托珠单抗[5]),尽管糖皮质激素存在较高毒性风险,仍是主要治疗选择。约50%-80%患者在减停糖皮质激素时会出现病情复发[6],因此临床亟需能替代糖皮质激素的有效治疗方案。
白细胞介素-6和干扰素-γ通过JAK-STAT(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在巨细胞动脉炎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7,8]。乌帕替尼(Upadacitinib)作为一种口服选择性JAK1抑制剂[9],可阻断该病的多条致病通路[10,11],目前已获批治疗多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12-17]。2025年5月来自比利时的Daniel Blockmans等在NEJM上公布了SELECT-GCA三期临床试验52周主要结果,该研究评估乌帕替尼联合糖皮质激素减量方案对比安慰剂治疗活动性巨细胞动脉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SELECT-GCA是一项随机,双盲,延长随访期的临床试验。主要纳入标准包括50岁及以上成年人,经颞动脉活检或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或血管造影)确诊为新发或复发性巨细胞动脉炎,且在基线访视前8周内疾病处于活动期。活动性巨细胞动脉炎的定义为存在明确的颅部症状、风湿性多肌痛或两者兼具,同时伴有红细胞沉降率(ESR)超过30毫米/小时或C反应蛋白(CRP)水平至少1毫克/分升,或两者兼具。新发病例指基线前8周内确诊的巨细胞动脉炎;复发病例定义为既往至少一次糖皮质激素减量治疗未能控制病情后出现的疾病再活动。患者在入组前必须曾接受每日至少40毫克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的治疗;在基线时,患者必须正在接受每日20至60毫克泼尼松的治疗。既往使用过JAK抑制剂或在接受白细胞介素-6抑制剂治疗期间出现疾病复发的患者被排除在外。
随机分组通过交互式应答系统完成。患者按2: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以下治疗组:每日一次15毫克或7.5毫克乌帕替尼联合预设的26周糖皮质激素减量方案组,或安慰剂联合预设的52周糖皮质激素减量方案组。糖皮质激素减量方案在剂量降至每日20毫克前为开放标签,之后改为双盲设计。糖皮质激素减量方案根据患者的起始剂量进行个体化调整,其中乌帕替尼组患者在第26周前停用糖皮质激素,而安慰剂组患者则在第52周前停用。
主要终点为52周时的持续缓解,其定义为从第12周至第52周期间无巨细胞动脉炎症状或体征,且严格遵守方案规定的糖皮质激素减量方案。
研究共纳入209例患者接受15mg乌帕替尼治疗,107例接受7.5mg治疗,112例接受安慰剂治疗;其中70%患者为新发巨细胞动脉炎。15mg乌帕替尼组主要终点(52周持续缓解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46.4%[95%CI,39.6-53.2] vs 29.0%[95%CI,20.6-37.5];P=0.002)。在预先设定的多重校正关键次要终点分析中,15mg剂量组在持续完全缓解率、疾病复发时间、糖皮质激素累积用量及患者报告结局等方面均显示优越性。7.5mg剂量组主要终点(41.1%[95%CI,31.8-50.4])未显著优于安慰剂组。52周治疗期间,乌帕替尼组与安慰剂组安全性相当。虽然JAK抑制剂可能存在心血管风险,但乌帕替尼组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最终作者认为,对于巨细胞动脉炎患者,联合26周糖皮质激素减量方案的15mg乌帕替尼(非7.5mg)疗效显著优于52周激素减量联合安慰剂方案。
N Engl J Med
. 2025 May 29;392(20):2013-2024. doi: 10.1056/NEJMoa2413449. Epub 2025 Apr 2.
A Phase 3 Trial of Upadacitinib for Giant-Cell Arteritis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