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18日,东方脑血管病会议2025(OCIN 2025)暨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学术年会在中国上海召开。同时,OCIN 2025牵手世界神经介入大会(WLNC)联合办会,共同打造全球化脑血管病和神经介入交流的顶级盛宴。脑医汇-神介资讯在本届大会期间邀请多位国内外神介领域专家接受采访,采访报道将发布在神介资讯OCIN特别栏目。本期为大家带来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Mayank Goyal教授的采访报道,欢迎各位同道阅读,分享!
脑医汇-神介资讯:教授您好,欢迎您来到上海。此次WLNC与OCIN再度携手,您有什么新的感受吗?目前为止哪些手术直播令您印象深刻?
Mayank Goyal 教授
很荣幸能参加本届WLNC&OCIN 2025。OCIN一贯保持的专业水准、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以及主办方热忱周到的接待,始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此,我要向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杨鹏飞教授团队表示祝贺,感谢他们对会议的出色组织。
本次OCIN与WLNC联合举办,为业界搭建了纵览全球复杂病例的重要平台,堪称行业盛事。通过WLNC&OCIN这一平台,我们不仅能及时了解全球新型器械的研发动态,更能清晰感受到神经介入领域在新适应症探索、设备迭代升级及技术创新突破等方面的持续进步。此外,不同术者针对同一临床病症展现的多元诊疗思路,也极具启发价值。
其中,阿根廷Pedro Lylyk教授团队通过血管内入路实施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创新理念,其技术构想与临床实践尤为令人耳目一新。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以高龄群体为主,该技术能规避开颅引流或钻孔手术,且可能在清醒镇静而非全身麻醉状态下完成操作,若其能进一步成熟,将成为神经介入领域的重大突破。尽管目前这项技术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此,我也向Pedro Lylyk教授及其团队致以诚挚祝贺,感谢他们为该技术的临床演示所付出的卓越努力!
脑医汇-神介资讯:前不久,您参与的中等动脉闭塞(MeVO)血管内治疗ESCAPE-MeVO研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本次大会上您也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分享。在您看来,目前关于MeVO血管内治疗的研究结果对后续探索有何启示?
Mayank Goyal 教授
科学研究的核心基础之一是通过多项数据验证结论,这一点至关重要。目前,我们团队的ESCAPE-MeVO研究(NCT05151172)与瑞士巴塞尔大学医院团队的DISTAL研究(NCT05029414)结果均已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尽管两项试验在不同地域开展、由不同团队执行,但结论却是一致的——血管内取栓对MeVO患者未显示明确获益。此外,法国Pitié-Salpêtrière医院的DISCOUNT研究(NCT05030142,尚未发表)结果更提示,取栓可能对这类患者存在潜在危害。基于这些证据,推进相关研究时必须保持高度审慎。
从现有数据来看,DISTAL与ESCAPE-MeVO试验均未识别出明确的获益亚组,因此无法确定应优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MeVO患者群体。理论上,血管管径较大、神经功能缺损较重且发病时间较早的患者更可能从取栓中获益。但现实研究中,这类患者在随机分组时的临床均势性最低,且许多患者可能在试验外已接受治疗,这一矛盾尚未找到直接解决方案。我曾就该问题发表多篇论述,探讨如何制定策略规避此类困境,目前团队也正开展患者层面的荟萃分析,以期为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脑医汇-神介资讯:基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您认为在未来MeVO取栓治疗优化中,有哪些明确的改进方向?您对后续研究发展有何设想?
Mayank Goyal 教授
未来研究的优化方向需要深入探索,目前明确的改进方向包括提升流程效率、加快患者接收速度,以及实现比现有试验更理想的血管开通效果等。但这些目标的达成并非易事。在DISTAL和ESCAPE-MeVO试验中,我们已全力推进流程加速,但MeVO患者的快速处理仍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是临床决策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手术操作本身的技术难度。同理,尽管理论上可优化血管开通效果,但过度追求开通程度可能对并发症发生率产生负面影响,这一问题同样缺乏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需要依靠团队的韧性与创新智慧攻克。
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样本量。如今“低垂的果实”(即易于实现的目标)已不复存在,未来需考虑开展更大规模的试验(如纳入2000例患者),以确保能检测出5%至6%的效应差异。但当前的试验开展模式与运作机制使其难以落地。虽然我一直在推动一项联合性大型试验,却对其能否顺利实施缺乏十足把握。因此,另一条可行路径是开展多项采用统一测量标准与方法的试验,以便后续进行数据整合,这也是我期望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脑医汇-神介资讯:在您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判断MeVO患者是否需要取栓?血管内治疗患者筛选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优化?
Mayank Goyal 教授
如前所述,从临床实践来看,MeVO患者若年龄较轻、发病时间短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相对更符合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假设一名87岁高龄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M3段闭塞且NIHSS评分为5~6分,通常可能不建议实施取栓治疗。
当前三项临床研究均未证实MeVO患者接受取栓可显著获益,因此在临床决策中,首先需严格筛选适应症,避免对所有患者“一刀切”地采用取栓干预。同时,需高度警惕治疗的潜在风险,尤其要关注DISCOUNT试验提示的安全性问题。此外,还应充分考量医疗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因为取栓操作消耗较大,若缺乏明确获益证据,需审慎评估资源投入的效益。但从另一角度而言,为了改进临床实践、优化技术方法、培养青年医师及为后续试验做好准备,或许需要纳入更多复杂病例来开展血管内治疗,以积累经验并明确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因此,对于患者筛选的优化,我无法给出简单直接的答案。
脑医汇-神介资讯:再次感谢您来到WLNC&OCIN 2025现场参会。最后,您还有什么想与青年一代神经介入医生分享的吗?
Mayank Goyal 教授
随着年岁增长,我愈发关注青年一代的成长。每次参加WLNC和OCIN大会,年轻从业者身上的蓬勃朝气总能深深触动我。若要向青年同道分享一些感悟,我想强调两点:其一,你们所处的神经介入领域极具发展潜力,这一学科正处于高速发展与革新的阶段,我们在持续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也在不断突破技术应用的边界;其二,在职业发展中,希望大家始终秉持循证医学理念,不断精进专业技能,同时更要牢记,临床关注的重心应包括患者的功能预后,而非仅局限于血管再通等影像学指标或血管造影的结局。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
放射学和临床神经科学系教授,心脏和中风基金会主席,“卡尔加里中风计划”成像和血管内治疗主任
在NEJM、Lancet Neurology、Radiology、Circulation、ANJR、Stroke等学术期刊累计发表了超过300篇研究论文或综述/述评
作为卒中领域两项全球多中心试验——ESCAPE和SWIFT PRIME的PI之一,相关研究论文均发表在NEJM上
领导了REVASCAT试验(研究结果也发表在NEJM上)的核心实验室,并且担任PROVE IT研究的联合PI
获得了包括研究杰出贡献奖(美国神经放射学会,2020年)和终身贡献奖(加拿大放射学协会,2018年)在内的多项荣誉和奖项
点击上方图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