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7岁。
主诉: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5年余,再发头痛2月余。
现病史:患者5年前因右侧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出血,于我科行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1年复查,动脉瘤复发,当时患者因经济原因未予处理;近2月余出现头痛,再次至我院复查,行脑血管造影提示动脉瘤复发,动脉瘤内附壁血栓形成。
入院查体情况:神志清楚,精神好,对答切题,四肢肌力正常,GCS评分15分。
5年前-第一次手术及术后复查影像回顾:
术前CTA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瘤颈主要位于上干。
行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图1)微导管超选进入右侧大脑中动脉上干;
(图2)栓塞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瘤腔,填入弹簧圈;
(图3)部分弹簧圈突出至下干,将栓塞微导管调整至下干远端;
(图4)灯笼技术释放支架Leo baby,增加瘤颈部位金属覆盖率。
术后1年复查提示:动脉瘤复发(因经济原因,患者当时选择暂不处理)。
2024年8月(术后5年),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较前明显增大,而且出现弹簧圈移位,考虑合并瘤内血栓形成。
MR可见:大脑右外侧裂动脉瘤合并血栓形成,占位效应明显,测量占位大小约30.73mm*20.44mm,同时合并额叶水肿带。
诊断结果:右侧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复发动脉瘤。
术前讨论:首先拟穿Leo baby支架网孔行动脉瘤栓塞术,但因编织支架网孔小,且当时对瘤颈部进行了推密处理,栓塞微导管可能无法通过;若栓塞微导管无法通过,则予以行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植入术。
术前用药:予以阿司匹林0.1g Qd+氯吡格雷75mg Qd抗血小板治疗5天。
中间导管
微导管(SL-10,XT-17,XT-27)
Synchro2微导丝
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TJED-D-3.0-18)
术前行脑血管造影(距前次造影仅6天)提示:动脉瘤较前增大,此次弹簧圈无明显移位,考虑服用双抗后血栓溶解所致瘤腔增大。
术中反复多次尝试,微导丝可穿过支架网孔进入瘤腔内,但微导管无法超选进入瘤腔,遂改手术方式为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植入术。
于原Leo baby支架内套叠植入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TJED-D-3.0-18),术中Nuva®推送顺畅,推送过程不卡顿,具有非常好的通过性和顺应性,出微导管后即刻膨胀,贴壁良好,术后即时可见动脉瘤瘤腔内对比剂滞留。
2024年11月(密网术后3个月)第一次复查,显示:动脉瘤较前进一步扩大,但弹簧圈位置同前,考虑双抗所致血栓溶解,患者头痛情况较前缓解,遂改为阿司匹林0.1g Qd单抗。
【密网术后3个月-第一次复查正位造影】
【密网术后3个月-第一次复查侧位造影】
2025年4月(密网术后8个月)第二次复查,显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提示瘤颈修复良好,继续阿司匹林0.1g Qd单抗。
【密网术后8个月-第二次复查正位造影】
1.该病例为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其解剖部位与其再复发和再治疗有明显关联。支架辅助技术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提高栓塞率,但其金属覆盖率不足,且再治疗往往需微导丝和微导管成功穿越支架网孔才行。
2.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具有高网孔密度,提供高金属覆盖率(30%-35%),具备优秀的血流导向作用,改变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隔绝动脉瘤来自血液的压力,有助于动脉瘤的永久闭塞。
3.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提供路标引导功能,输送系统的远端显影弹簧、释放-回收区间标记、完全释放标记术中均可显影,显示血管真实走向,便于支架循迹释放,良好贴壁,术中提供了极大地方便,有效提高了释放效率。
术者简介
· 擅长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下肢动静脉疾病的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及门静脉高压的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大面积肺梗的腔内及综合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与综合治疗,恶性实体瘤的介入与综合治疗。
产品介绍
相关产品
ABOUT
泰杰伟业成立于2008年,是国内前沿的脑血管疾病(神经介入)相关三类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公司。泰杰伟业公司目前发展迅速而稳定,已在北京平谷拥有2万平米以上的生产基地。自成立伊始,泰杰伟业一直秉承着“杰出科技,关爱生命”的信条,以高起点、高质量、高信誉的理念,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自我研发生产的多种三类医疗器械,为中国神经介入事业全心奉献。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