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责任动脉瘤的再出血会显著增加致残和死亡风险[7]。在动脉瘤未处理前,血压升高可能通过增加"暂时封闭"破裂口的透壁压而成为再出血的危险因素[8]。因此,早期降压治疗可能降低再出血风险,这一观点曾被既往指南推荐[9-11]。但这些建议仅基于极少数观察性研究和专家共识。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及神经重症监护学会的最新指南指出,目前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将血压控制在特定目标值以下[12,13]。需特别强调的是,任何降压决策都必须权衡可能导致的脑灌注不足、缺血加重及临床结局恶化等风险[14-16]。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现有文献,探讨急性aSAH住院患者在动脉瘤未处理期间血压升高与动脉瘤再出血发生率的关系。
本系统评价旨在评估动脉瘤未处理期间血压升高与再出血的关联性。检索了从建库至2024年3月8日的MEDLINE、Embase + Embase Classic和CENTRAL数据库,纳入标准为:针对成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研究,报告至少一项未处理期间的血压测量数据,并提供与再出血的关联性指标。结果按血压阈值、效应量和混杂因素调整进行分层,对各组别分别进行荟萃分析。
初检获得5,209篇文献,经筛选后15项研究纳入评价。所有研究均为观察性设计,存在中度或高度偏倚风险。
未调整结果的荟萃分析显示不同收缩压(SBP)阈值下的结果存在差异:SBP>140 mmHg时未调整比值比(uOR)1.03(95%置信区间[CI] 0.55-1.93;I²=66%);SBP>160 mmHg时uOR 3.35(95%CI 1.44-7.81;I²=83%);SBP>180 mmHg时uOR 1.52(95%CI 0.40-5.81;I²=89%);SBP>200 mmHg时uOR 7.99(95%CI 3.60-17.72;I²=0%)。仅对SBP>160 mmHg阈值能进行校正结果荟萃分析:校正风险比1.13(95%CI 0.98-1.31;I²=0%)。采用GRADE工具评估显示总体证据质量极低。
最终作者认为,基于极低质量证据,本系统评价未能确定动脉瘤未处理期间血压升高与责任动脉瘤再出血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关联。
Neurocrit Care
. 2025 Apr;42(2):351-362. doi: 10.1007/s12028-024-02138-4. Epub 2024 Oct 14.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and Culprit Aneurysm Rebleeding During the Unsecured Period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 Systematic Review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