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精选编译」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张广浩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搏动性耳鸣患者的静脉窦憩室:一种后天性病变》,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美国波士顿医疗中心的Abdalkader Mohamad等报告了一例病历,记录了VSD在患者身上长达13年的发展过程,支持其为后天性病变,相关结果已在线发表于2024年9月的《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Mohamad Abdalkader, et al. Interv Neuroradiol. 2024 Sep 19:15910199241272645. doi: 10.1177/15910199241272645】
静脉窦憩室(VSD)在病因学上存在争议,目前研究并未明确其起源是先天性还是后天获得性。一些研究认为,VSD可能是颞骨上方的岩鳞窦残留造成的先天性异常。然而,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发现静脉窦狭窄伴随的后续紊乱血流及壁面剪应力等后天因素也可能导致VSD的形成。来自美国波士顿医疗中心的Abdalkader Mohamad等报告了一例病例,记录了VSD在患者身上长达13年的发展过程,支持其为后天性病变,相关结果已在线发表于2024年9月的《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上。
本文为单病例报告,所述患者为一名中年女性,患有右侧搏动性耳鸣,伴有间歇性眩晕和听力减退。患者在13年前的影像检查无异常表现,后续影像检查提示右侧横窦远端形成了一个静脉窦憩室。最终对该憩室进行了血管内支架和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症状完全缓解。
患者最初的头颅CT影像未见异常,13年后的CT显示右侧远端横窦处形成了约7×6×5毫米的憩室,伴有乙状窦缺损(图1)。随后,通过静脉造影和静脉压力测量确认了该病变。进一步的影像检查还显示患者存在横窦狭窄、视神经扭曲、颈动脉鞘内脑脊液腔扩张、Meckel氏腔膨胀和部分空蝶鞍等特征。第一次血管内治疗为对憩室进行弹簧圈栓塞。虽然症状有所缓解,但搏动性耳鸣并未完全消失,因此第二次血管内治疗进行了横窦狭窄自膨式支架辅助栓塞。术后患者症状立即得到彻底缓解(图2)。
图1. 两张无对比增强CT轴位显示右侧静脉窦憩室在13年间的形成过程,第一张图像显示了13年前的正常横窦结构,而第二张图像显示了憩室形成后约7×6×5mm的囊状病灶。
图2. 患者右侧静脉窦憩室的静脉造影图像。上排从左至右依次为介入治疗前的三维重建图、首次血管内治疗前的造影图像及首次血管内治疗后的造影图像。下排从左至右分别为第二次血管内治疗前、支架置入后及第二次血管内治疗后的造影图像。
该病例支持搏动性耳鸣患者中的静脉窦憩室为后天性病变的假设。虽然目前尚不清楚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但该病例展示了在存在横窦狭窄的情况下,治疗不仅应针对VSD本身,还需处理上游狭窄以有效消除症状。本文提示未来在VSD病因和治疗策略上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该病变。
点击下面二维码,阅读完整内容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张广浩 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
审 校
李子付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