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前言
神经肿瘤是颅内常见病,主要包括神经上皮肿瘤、脑膜瘤、转移瘤及淋巴瘤等。从483期开始将刊发“第二轮神经肿瘤系列”,与同道共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和交流讨论。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43岁,因“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3周,加重5天”入院。
患者3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伴双侧额部头痛,偶有恶心呕吐,近来5天加重,出现头晕后站立不稳而跌倒,患者遂于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双侧额叶占位,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拟“额叶肿瘤”收入院。
诊疗经过
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术前增强MR检查提示双侧额叶及胼胝体肿瘤,考虑胶质母细胞瘤。
图1 术前头颅增强MR见双额巨大肿瘤,胶质母细胞瘤考虑。
经科室术前讨论,肿瘤占位明显,手术指征明确,最大化安全切除肿瘤。遂取冠状切口,双额开颅,重点注意保护大脑前动脉及其分支。全切双额及胼胝体肿瘤。
患者术后意识清,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头颅增强MR提示肿瘤全切,术区无明显渗血水肿。患者术后恢复良好,8天出院。
图2 术后第1天复查MR提示肿瘤全切,术区无明显渗血水肿。
病理报告
常规病理:星形细胞瘤,WHO 4级,IDH突变型,MGMT甲基化阳性(图3)。
图3 常规病理提示WHO 4级星形细胞胶质瘤,IDH突变型。
术后行放疗,辅以替莫唑胺120mg每晚1次同步化疗。随后开始口服替莫唑胺120mg(5天/28天周期)化疗。目前术后随访1年余,复查头颅MR未见明显肿瘤复发。
图4 术后1年头颅增强MR未见肿瘤复发。
讨论
双侧脑叶-胼胝体胶质瘤又称“蝴蝶型”胶质瘤,胼胝体作为连合双侧大脑的关键桥梁,侵犯双侧胼胝体的胶质瘤多被认为更具侵袭性,导致患者生存期与不伴有胼胝体侵犯相比更低,且会导致双侧脑区沟通障碍,引发运动协调异常、认知功能下降、语言障碍、感知整合困难等症状,对该类型肿瘤行全切手术存在神经认知功能严重恶化的风险,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传统观念里, “蝴蝶型”胶质瘤被认为是不适合进行手术切除的,并且对于手术切除“蝴蝶型”胶质瘤的预期神经认知功能收益和生存收益存在争议,其治疗方案大多为活检后进行放化疗或姑息治疗等,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正在挑战这种传统观念。
Forster等于2020年10月发表的纳入21名接受胼胝体胶质瘤手术切除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中提到,术前经过对患者进行神经认知测试,包括注意力、定向力、语言、执行功能、记忆、视觉空间功能、物体识别、双手协调测试以及焦虑抑郁量表评估度等,得出认知功能各方面表现出受损的患者比例:注意力(45.0%)、语言(16.7%)、执行功能(47.6%)、记忆(40.0%)、定向力(15.8%)、视觉空间功能(36.8%)、双手协调能力(57.9%)等,经手术切除肿瘤后,各种神经认知领域有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均有增加:注意力(81.3%)、语言(18.8%)、执行功能(56.3%)、记忆(75.0%)、定向力(18.8%)、视觉空间功能(43.8%)、双手协调能力(68.8%),其中注意力受损比例显著增加 (p=0.027),但随着术后恢复,术后6个月各方面受损的患者比例均较术前下降,注意力(16.7%)、语言(0%)、执行功能(16.7%)、记忆(8.3%)、定向力(8.3%)、视觉空间功能(8.3%)、双手协调能力(41.7%),其中在注意力(p=0.01)、执行功能(p=0.034)和记忆(p<0.001)领域受损的患者比例显著减少,而这些功能恰好对于人类日常生活更为重要,因此,浸润胼胝体的胶质瘤患者在神经认知功能方面可能从手术切除中获益,但需经过术后一定时间的恢复。
在另一项Hazaymeh等于2022年11月发表的纳入363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研究中指出,具有胼胝体受累的胶质母细胞瘤与无胼胝体受累的胶质母细胞瘤相比,其中位总生存期显著降低 (9 个月 vs. 11 个月,p=0.02),在胼胝体受累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接受大体全切除的患者与未接受大体全切除的患者相比,中位生存期显著延长(11个月 vs. 6.5个月,p=0.02)。值得注意的是,既往多项研究证实,当肿瘤切除范围达到98%或更高时,接受手术的患者其生存期会有显著延长,当然,手术不应一味追求更高的切除率,涉及关键功能区域时,适度的“姑息”也是一种良策。因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大体全切除可能会有益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同时,因“蝴蝶型”胶质瘤涉及关键结构,其手术方式的选择一直以来同样困扰着有意愿进行手术的外科医生。Michael等于2018年回顾了其机构10余年间接受治疗的“蝴蝶型”胶质瘤患者,提出了“蝴蝶型”胶质瘤的手术方式。首先,通过术前影像判断肿瘤在双侧分布大小,一般来说选择肿瘤分布更多的一侧半球作为手术入路侧,而当肿瘤双侧分布较为平均时,一般选择右侧或非优势侧半球为手术入路侧,但当怀疑从入路侧进入对侧半球角度不佳时,可以选择双侧入路,以避免对脑组织造成额外损伤。
在本例中,该患者术前影像提示“蝴蝶型”高级别胶质瘤(双侧额叶——胼胝体膝部),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等高颅压表现,不伴有明显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经分析后认为该患者可能从全切手术中获益,遂行双额开颅全切肿瘤,经手术治疗,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未受明显影响,术后病理结果为星形细胞瘤,WHO 4级,IDH突变型,根据《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2024 版),该型胶质瘤治疗方案可参考胶质母细胞瘤(推荐等级2级),因此术后1月开始进行为期1月的术区放疗及替莫唑胺同步化疗,放疗结束后继续替莫唑胺周期化疗(5天/28天),术后1年随访过程中,患者多次复查头颅增强MR未见明显肿瘤复发,且未出现明显神经认知功能障碍,证明该患者从肿瘤大体全切除手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综合治疗中获得了明显的生存收益。
综上所述,“蝴蝶型”胶质瘤虽累及胼胝体这一关键结构,但全切手术可能会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神经认知功能及生存获益,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肿瘤全切,应切尽切。可以在术中应用神经导航、术中监测和术中磁共振成像等技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在术后需根据患者病理结果制定相应的放化疗或靶向免疫治疗等新型辅助治疗方案,并密切随访,评估肿瘤复发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期与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往期回顾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