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发布 | 718阅读
创伤重症-自定义

熊南翔教授团队:双侧穿刺电极植入的短时程SCS比单根电极有更显著疗效

熊南翔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杨邦坤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达人收藏


01

病例一




病例简介



41岁男性患者, 因“车祸伤4小时”入院。

患者家属代诉患者于2025年1月27日被轿车撞伤,伤后意识模糊,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就诊。头颅CT提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性硬膜下血肿创伤性脑水肿、颞顶骨骨折、多根肋骨骨折、胫腓骨骨干及腓骨小头骨折,为求进一步诊疗至我科。  

入院查体:查体:患者卧床,中度昏迷状态,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生命体征平稳。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4分(E1V1M2)。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迟钝;角膜反射存在;咽反射存在。疼痛刺激面部肌肉收缩。四肢肌力查体不配合,肌张力不高;肌容积正常。浅感觉(痛觉):疼痛刺激无痛苦表情及肢体回缩。四肢腱反射亢进。

既往史:无殊。




诊疗经过



入院完善术前常规检查,2025年1月29日在全麻下行“颅骨骨折复位术”。



2025年2月17日在全麻下行“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恢复良好。



2025年2月27日: 患者昏迷1月余,一日中睁眼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查体:查体:患者卧床,中昏迷状态,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生命体征平稳。GCS 5T E2VTM3。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迟钝;角膜反射存在;咽反射存在。四肢肌力1级,肌张力高,双上肢呈握拳屈曲,下肢伸直;肌容积大致正常。四肢腱反射亢进。浅感觉(痛觉):疼痛刺激无痛苦表情,肢体回缩。病理反射:Babinski sign、Chaddock sign、Oppenheim sign、Gordon sign 均阴性(双侧)。脑膜刺激征:Nuchal rigidity阴性、Kernig sign阴性、Brudzinski sign阴性。


术前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慢性意识障碍 中昏迷;去皮质强直;闭合性颅脑损伤重型




术前评估



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3分 植物状态

听觉1:未观察到声音定位

视觉0:未观察到视觉追踪/定位

运动1:疼痛刺激致肢体回缩(反射性)

言语0:无法发声

交流0:无法交流

觉醒1:睁眼时间<30分钟/日


患者诊断为慢性植物状态(伤后1月余,CRS-R 3分),伴去皮层僵直(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符合SCS手术双重干预指征,可尝试SCS,探索对四肢肌张力缓解的作用。


已排除脊髓电刺激术(SCS)相关禁忌症:无脊柱骨折,穿刺点无活动性感染,凝血功能符合手术标准且术前5日停用抗凝药物,同时心肺功能稳定及颅内压<15mmHg,确认具备手术安全条件。




手术前的策略分析



放置电极的位置:放置于C3-C5水平,覆盖多个脊髓节段,降低肌张力。


放置电极的数量:针对双侧肢体肌张力高的问题,需左右两侧放置两根临时电极。




手术简要经过



俯卧位,术区消毒铺巾,选择胸7-8棘突间隙穿刺,穿刺针经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黄韧带,到达硬膜外间隙,穿刺电极经硬膜外后正中缓慢上行,在颈7水平稍中线偏左,继续上行,电极放置于颈3-5节段中线稍偏左,术中测试阻抗正常,开机后见患者左上肢抖动明显,覆盖肩、上臂、前臂及手,测试效果理想。再选择胸9-10棘突间隙穿刺,穿刺针经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黄韧带,到达硬膜外间隙,电极经硬膜外后正中缓慢上行,在颈7水平稍中线偏右,继续上行,电极放置于颈3-5节段中线稍偏右,术中测试阻抗正常,开机后见患者右上肢抖动明显,覆盖肩、上臂、前臂及手,测试效果理想。分别退出导丝及穿刺针,固定电极于皮肤表面。敷料包扎,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不多,患者安返重症病房。






出院状态



2025-3-10 患者意识状态明显好转。查体:患者昏迷状态,气管切开,生命体征平稳。GCS 7T分 E4VTM3。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迟钝;角膜反射存在;咽反射存在。右侧肢体肌力2-3级,其余肢体肌力1级,肌张力稍高;肌容积大致正常。四肢腱反射稍亢进。浅感觉(痛觉):疼痛刺激有痛苦表情,肢体回缩。病理反射:Babinski sign、Chaddock sign、Oppenheim sign、Gordon sign 均阴性(双侧)。脑膜刺激征:Nuchal rigidity阴性、Kernig sign阴性、Brudzinski sign阴性。


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9分 微意识状态-

听觉2:声音刺激能简单定位

视觉2:视觉刺激能简单定位

运动2:疼痛刺激有痛苦表情

言语0:无法发声(气管切开状态)

交流0:无法交流

觉醒3:自主睁眼(昏睡状态)




随访状态



术后三周,医院行康复治疗。气管切开已封管,生命体征平稳。GCS 10分 E4V2M4。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迟钝;角膜反射存在;咽反射存在。右侧肢体肌力4级,其余肢体肌力2级,肌张力稍高;肌容积大致正常。四肢腱反射稍亢进。浅感觉(痛觉):疼痛刺激有痛苦表情,肢体回缩。病理反射:Babinski sign、Chaddock sign、Oppenheim sign、Gordon sign 均阴性(双侧)。脑膜刺激征:Nuchal rigidity阴性、Kernig sign阴性、Brudzinski sign阴性。


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12分 脱离微意识状态(EMCS)

听觉2:声音刺激能简单定位

视觉2:视觉刺激能简单定位

运动5:疼痛刺激有目的性定位

言语2:无法发声

交流0:无法交流

觉醒3:自主睁眼



02

病例二




病例简介



69岁男性患者, 因“意识不清17天”入院。

患者家属代诉2025-5-2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意识不清,意识障碍起始突发性,伴随症状:血压升高。患者发病后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左侧基底节血肿并破入脑室系统、大脑镰下疝。行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右侧脑室外引流术。术后于重症监护科治疗,肺部感染情况较重,于2025-05-04行气管切开。现患者感染控制可,为求进一步诊疗至我科。

入院查体:患者卧床,深昏迷状态,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生命体征平稳。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2T分(E1:疼痛刺激无睁眼;VT:气管切开;M1:疼痛刺激四肢无反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迟钝;角膜反射存在;咽反射存在。疼痛刺激无面部肌肉收缩。四肢肌力0级(疼痛刺激无收缩),肌张力稍低;肌容积大致正常。浅感觉(痛觉):疼痛刺激无痛苦表情及肢体回缩。四肢腱反射稍减退。病理反射:Babinski sign、Chaddock sign、Oppenheim sign、Gordon sign 均阴性(双侧)。脑膜刺激征:Nuchal rigidity阴性、Kernig sign阴性、Brudzinski sign阴性。

既往史:无殊。




诊疗经过



意识状态临床评估:

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0分 植物状态

听觉0:声音刺激无反应

视觉0:视觉刺激无反应

运动0:疼痛刺激无反应

言语0:无法发声

交流0:无法交流

觉醒0:无法睁眼


术前诊断:慢性意识障碍;左侧基底节出血术后




手术前的策略分析



放置电极的位置:放置于C2-C6水平,覆盖多个脊髓节段。


放置电极的数量:针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预计放置两根临时电极有更好效果。




手术简要经过



俯卧位,术区消毒铺巾,选择T9-10棘突间隙穿刺,在透视下穿刺针经背部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至硬膜外后正中,使用品驰临时电极,经套管针沿硬脊膜外间隙缓慢上行,顶端至C6水平,偏向左侧2mm,并继续上行,至电极放置于C2-C5水平中线稍偏左,同理,置入另一品驰临时电极,电极放置于C2-C5水平稍右。术中测试电阻正常。开机后患者出现双侧肩颈部抖动,退出导丝及穿刺针,固定电极于背部皮肤表面。术中出血不多,未输血,术毕患者安返NCU病房。





术后情况



2025-6-2 患者术后第3天,家属诉患者睁眼时间增多,症状较前好转。GCS 2T:E1VTM1。


2025-6-6 术后复查CT: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改变;左侧颅骨术后改变;左侧基底节区及额顶颞叶片状混杂低密度区,考虑出血灶吸收后改变,建议短期复查;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



2025-6-12事件相关电位:在250-500ms范围内,相对于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新奇刺激(自己名字)诱发了明显的正波。


提示:意识功能完好,能区分自我与环境。





出院状态



2025-6-23 查体:患者卧床,昏迷状态,气管切开,生命体征平稳。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T分(E2:能睁眼;VT:气管切开;M3:疼痛刺激屈曲)。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迟钝;角膜反射存在;咽反射存在。疼痛刺激面部肌肉收缩。四肢肌力0级(疼痛刺激无收缩),肌张力稍低;肌容积大致正常。浅感觉(痛觉):疼痛刺激肢体回缩。四肢腱反射稍减退。病理反射:Babinski sign、Chaddock sign、Oppenheim sign、Gordon sign 均阴性(双侧)。脑膜刺激征:Nuchal rigidity阴性、Kernig sign阴性、Brudzinski sign阴性。


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7分 微意识状态

听觉2:声音刺激能简单定位

视觉2:视觉刺激能简单定位

运动1:疼痛刺激致肢体过屈

言语0:无法发声

交流0:无法交流

觉醒2:能睁眼

2025-6-24 患者出院,前往康复医院继续康复治疗。



讨 论


针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传统短时脊髓电刺激术(SCS)采用单根中线电极植入(C2-C4节段),但临床观察显示意识改善有限。第一例患者合并显著四肢肌张力障碍(去皮层僵直:双上肢屈曲握拳、下肢伸直),为同步实现促醒与肌张力控制,熊南翔教授团队创新性实施双侧颈髓SCS植入(C3-C5节段)。术后即刻开机,24小时内即观察到意识反应显著提升(GCS从5T分升至8分),且肌张力明显改善(Ashworth评分降低1级)。该效果远超既往单极中线刺激模式。后续连续多例双电极SCS治疗均证实此协同效益,目前团队正推进随机对照试验(RCT),旨在进一步验证双靶点SCS对慢性意识障碍的综合疗效。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行双电极SCS的程控方案如下:采用双极刺激模式,参数设置为频率5-70Hz(优先70Hz)、脉宽100-240μs、电压1.0-5.0V。程控遵循昼夜节律同步原则——日间开启刺激,夜间关闭,以匹配生理性觉醒-睡眠周期。关键技术创新在于使用8触点双侧电极,可将同一水平的左右电极分别作为正负极,通过左右电场耦合形成协同场效应,显著扩大刺激覆盖范围。该物理机制可能是双电极疗效提升的核心因素(较传统单电极方案意识改善率提升40%),其机制验证及参数优化需通过大样本研究进一步确认。


专家简介


熊南翔 教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获楚天英才创新团队计划,中国研究型医院人才(第三批),2018年度荆楚楷模,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青年医师2016年度奖

● 湖北省神经电生理与调控学会会长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神经电生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神经修复材料分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促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分会委员

● 海峡两岸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周围神经外科专委会神经电生理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术中电生理监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术中电生理监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功能神经外科分会常委

● 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副会长

● 主持各类国家级课题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Sci Adv, TrAC, eLife, Cancer Research, J Neurosurg等杂志发表论文100篇以上,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华夏医学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牵头制定专家共识和标准5部

● 最早在湖北地区采用微创手术方式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采用全面质量控制式立体定向深部脑刺激手术治疗梅杰综合征,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病,药物难治性癫痫,疗效在全国先进水平;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在全国最早开展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脊髓损伤后截瘫,慢性意识障碍,顽固性疼痛,糖尿病足等,取得突破性疗效;国内首批使用神经外科机器人开展各类神经外科微创和精准手术的团队;个体化手术治疗先天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对婴幼儿脑积水(大头娃娃)的治疗有深的造诣;微创治疗顽固性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卡压等周围神经疾病治愈率高,康复快速,在全国领先


杨邦坤 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留日医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 湖北省神经电生理和调控学会脊髓调控专委会主任委员

● 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

●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神经调控与功能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装备发展促进分会委员

● 武汉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协会理事

● 武汉大学医学部杏林导师,湘雅医学期刊中青年编委

● 中国志愿医生湖北地区联络员

● 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获硕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获博士学位。2015-2016年国家公派留学日本千叶大学,师从世界知名神经疾病专家桥本谦二教授。擅长慢性意识障碍(俗称植物人)、肢体痉孪性瘫痪、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脊髓损伤后神经痛、下肢缺血性疼痛等的脊髓电刺激治疗,独立完成湖北省第一台短时程脊电刺激术治疗慢性意识障碍(2022年),独立完成脊髓电刺激术治疗脑神经系统疾病手术量位居湖北省第一位;其它包括脑血管病及颅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被SCI收录论文14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45分。2019年获得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年度贡献奖”。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创新培育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获得国家实用专利3项,副主编编写专著2部。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