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神经介入8090俱乐部陕西分部启动仪式暨学术交流会议在西安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伟教授担任执行长,集结了省内外神经介入领域的中青年骨干力量。会议以“交流、成长、合作、创新、共赢”为主题,不仅见证了陕西分部的正式成立,更通过高质量的病例分享与技术交流,彰显了“8090”一代青年医生在推动神经介入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担当与活力。
俱乐部执行长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伟教授致辞表示神介8090俱乐部一直秉持着开放包容的理念,鼓励每一位成员都能畅所欲言。在这里,无论是资深的专家还是年轻的后辈,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青年一代神经介入医生充满活力,只有通过思想的碰撞,才能激发出更多创新的火花,为俱乐部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他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推动俱乐部的进步。
俱乐部主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段传志教授致辞,首先对各位对神经介入事业的关注与支持表达了感谢,指出青年医师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肩负着守护国民健康的重任,神经介入8090俱乐部是年轻医师成长家园,不仅是专业精进的舞台,更是彼此激励,携手共进的纽带。今日大家齐聚于此,以交流谋成长,以合作谋创新,期待大家以创新突破技术瓶颈,用仁爱温暖每位患者,靠协作攻克医学难题,凭坚守铸职业信仰,深入探讨神经介入领域的技术,以合作、成长、创新、共赢的医者匠心,共话神经介入技术前沿,以医者匠心推动交流、合作与创新,回顾过往成果,展望崭新篇章,携手为更多卒中患者创造美好明天。
俱乐部名誉顾问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李侠主任致辞时向在场的神经介入领域同仁们致以诚挚问候,并对神经介入8090俱乐部陕西分部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提到,国内神经介入在手术、临床研究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8090作为新生代力量,活跃在临床一线,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希望通过交流激发更大潜能。在神经介入技术产品不断涌现的当下,他期望各位同道能够精准把握技术适应症,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俱乐部执行主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张炘教授致辞,表示俱乐部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传承神经介入技术与理念,为青年医师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展望未来,俱乐部将拓展科研与器械转化板块,涵盖临床研究以及创新器械开发等方面。学术、科研、转化三大板块将相互促进,助力青年医师共同成长进步,推动神经介入领域的发展。
在现场参与专家的共同见证下,以“交流、成长、合作、创新、共赢”为主题的神经介入8090俱乐部陕西分部正式创立。
本节由空军军医大学第九八六医院赵永博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鲁传豪教授主持开展。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方伟教授带来《颅内复杂动脉治疗过程中的诊疗思路》讲题,指出动脉瘤的手术复杂程度足以挑战或超出了术者本身能力范围之外,对术者而言就应算是复杂动脉瘤。复杂与否是个相对概念,取决于病变本身的复杂程度与术者的经验,没有一成不变的策略。对于复杂病变,术者需始终做到“心中有刀,见招拆招”,熟知病变特点,详细术前备案,始终以患者受益为中心。目前技术的进步使得好多复杂的病变变得简单,术者也需要始终保持一颗终身学习的信念。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张炘教授带来《FD在远端动脉瘤中的应用》讲题。远端动脉瘤包含Willis环以远的血管,包括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瘤,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栓塞方式包括单纯弹簧圈栓塞,双微导管技术,球囊辅助栓塞,支架辅助栓塞以及新型栓塞技术(如WEB)。血流导向装置改变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理念,将以往的瘤内栓塞转向载瘤动脉重建。教授通过病例分析指出,FD植入术在今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将会成为一个趋势,治疗各种类型的动脉瘤,包括远端、分叉部动脉瘤;对于远端分叉部动脉瘤,使用FD相对安全,但是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评估;远端分叉部动脉瘤在传统方法难以处理时,FD的使用可以促使动脉瘤延期愈合或者长时间保持稳定,对于未破裂动脉瘤起到姑息治疗作用,降低远期出血风险;FD植入术后是否贴壁良好是减少缺血性并发症的关键所在;术后需及时复查以发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鹏教授带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辅助支架应用选择策略》讲题,他依次介绍了各个不同厂家支架的特点以及相关应用病例,指出在FD大行其道的时代,应用常规支架保护分穿支仍不失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主要手段,综合利用各种支架的特点,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进行常规和横行、Y型、T型、Kiss型等支架辅助技术可以有效保护分穿支血管。
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冯冠军教授带来《血泡样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讲题,指出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包括开放式手术(动脉瘤夹闭术、动脉瘤包裹术、动脉瘤孤立+搭桥以及动脉血管缝合术)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包含单裸支架+弹簧圈治疗,双裸支架+弹簧圈治疗,覆膜治疗以及密网支架/密网支架+弹簧圈治疗。他通过几例病例展示,表示血泡样动脉瘤目前主流治疗方式为介入治疗,目前多采用双LVIS支架弹簧圈辅助栓塞,亦有采取密网支架+微弹簧圈栓塞,但易复发和再出血为本病特点;开颅治疗如颈动脉壁破损范围大可能需包裹、孤立、搭桥,手术治疗亦需要严格评估。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唐博教授带来《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血泡样动脉瘤》讲题,详细介绍了血泡样动脉瘤的定义,发病机理,诊断标准等内容,介绍了3例血泡样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过程,指出其目前的栓塞策略多为单层密网+弹簧圈,支架可选择直径与载瘤动脉匹配或略大1号的支架,长度要求宁短勿长,远端锚定长度要足够,近端要求尽量短。在栓塞时,可以半释放支架进行填圈,建议选择弹簧圈时,首圈略大,后续填小圈,尽量多填圈,支架释放后坚决不填圈。
本节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刚教授和西安红会医院吕超教授主持开展。
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葛晗明教授带来《经桡治疗前循环AIS之80后见解》讲题,介绍了经桡动脉神经介入的优势、常见并发症,所需耗材规格。因为AIS前循环取栓需要更大的官腔,因此需要更长的亲水涂层,随之带来的摩擦力降低导致器械支撑力下降,未来DA可能会成为主流,其具备无可比拟的支撑性能。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常规经桡入路器械,指出经桡入路可能会成为未来主导,关键在于术前分析弓及弓上血管形态的重要性,经桡入路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患者,除非是以CTA+CTP评估的中心,否则不推荐TRA做急诊。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师瑞教授带来《急诊取栓手术的策略选择》讲题,介绍了几例急诊AIS病例的取栓经验,阐述了取栓治疗的适应症,以及相应的操作技巧。取栓操作的目的是挽救缺血脑组织,通过快速回复脑灌注。实现一把通,其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管控(包括病人、术者以及器械等因素)。教授强调,在做与不做问题上,要权衡利弊;在选择病例上,要全局分析,取舍有理;在如何进行操作问题上,要虚心学习技术,做到眼明心细。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伟教授带来《前交通动脉瘤治疗经验与教训》讲题,指出经验是捆绑事物发展的枷锁,人要跌倒才懂得站起,总要受挫才知奋进。他通过几例经验病例,告诫年轻医师经验有的时候会犯错,只有不停尝试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推动技术发展。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鲁传豪教授带来《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讲题,指出对于微小动脉瘤的治疗,要严格把握适应症,规范标准的诊查流程,做到精准的微导管体外塑形。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风险主要包括血管迂曲、微导管/丝前窜、弹簧圈刺破、手术操作时间长、角度刁钻、支架不贴壁等,需要术者把导管高到位,精准选择把控支架导管,选择合适的软圈,在释放支架时要调整张力,防止踢管。
此节由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罗国强教授和西安市中心医院柴源教授主持开展。
榆林市第二医院李涛教授带来《当慢闭开通遇上血栓逃逸的解决策略与方案》讲题。症状性慢闭患者行脑血运重建的最佳手术时机尚未确定,对处于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水肿的脑组织梗死病灶可能会因为过早干预而增加血管源性水肿和再灌注出血的风险,其脑血运重建的时机需要个体化考虑,可以考虑单纯CEA、单纯介入再通、复合手术等。教授介绍了几例慢闭开通病例,指出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经严格筛选有手术指征的,建议积极手术,以获得更多的临床收益;非急性颈内动脉开通术中血栓逃逸发生率较高,术前需做好预案,尽量避免血栓逃逸至远端血管事件发生;保护伞在颈内动脉开通术中仍有非常高的地位,术前及术中对闭塞的性质的判断尤为重要;术中尽量选用BGC,以便随时充盈球囊以阻断或减少血流,从而减小血栓逃逸的风险。
西安市中心医院秦庚教授带来《一例特鲁索综合征患者的取栓治疗》病例。患者女性,79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9小时入院,乙状结肠癌切除史,头颅DWI+MRA显示双侧额顶枕叶、左侧小脑半球散在弥散受限;右侧颈内动脉及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未显影。拟行急诊介入手术治疗,术后2天启动抗凝治疗,后续意识清楚,GCS评分15分。特鲁索综合征相关性脑梗死常见于腺癌患者,与肿瘤源性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纤溶系统异常等有关,其D-二聚体监测通常升高,影像学表现为三流域征,治疗要求抗凝治疗、肿瘤治疗、控制危险因素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机械取栓、动脉内溶栓以及血管成形术,围手术期管理主要关注术前评估、抗栓策略以及并发症防治。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明教授带来《抽丝剥茧:一例合并静脉窦闭塞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治疗体会》讲题。患者男性,63岁,以间断性头晕5年,加重伴视物模糊7月余为主诉入院,MRI提示小脑扁桃体下疝,颅内右侧横窦狭窄可能。颈内动脉脑血管造影动脉期可见静脉窦显影,位于大脑后动脉远端分支供血区,椎动脉造影可见动脉期静脉窦显影,位于咽升动脉动脉-脑膜后动脉、枕动脉远端分支脑膜供血区。初步诊断为硬脑膜动静脉瘘,本次手术优先处理瘘,不处理局部窦闭塞的问题,选择经动脉入路窦汇区DAVF栓塞术,逐一进行动脉内微造影,确认供血动脉,先行大脑后动脉栓塞,之后行脑膜后动脉栓塞,备用静脉入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安康市中心医院王松林教授带来《惊心动魄-1例大型床突段动脉瘤介入栓塞病例汇报》讲题。患者女性,78岁,以突发剧烈头痛5小时入院,诊断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大型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传统动脉瘤栓塞,术中出先血栓,经挽救治疗,患者术后神志清,言语基本流利。
宝鸡市中心医院蔡珂教授带来《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1例海绵窦段动脉瘤的体会》讲题。患者女性,72岁,主诉为发现颅内病变3年余,右眼睑下垂伴视力下降1月余。MRI显示颅内巨大动脉瘤,大小约2.8cm*2.3cm*1.8cm。患者术中未置入弹簧圈,术后患者仍存在射流,支架选择过长,由于只在右侧股动脉置鞘,导致在展开支架的时候,栓塞微导管脱出动脉瘤,导致在此置入困难,教授指出,如果术前能在双侧股动脉置鞘会减少此类情况发生。
本节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伟教授和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侯杰教授主持开展。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林教授带来《CAS术后相关临床序列研究的开展》讲题。卒中是第三死亡原因,83%为缺血性,CAS被证实是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具有与CEA一致的中长期效果。CAS支架有不同支架形态,包括开环、闭环、直形和锥形,锥形支架似乎更符合CAS的选择,并发症更低。直型和锥形支架术后短期血压降低存在差异,该差异在临床病例中表现有区别?为此,杨教授中心开展研究以评价HD并发症(低心率、低血压),结果指出TCS组预扩张率更高(88% vs 68%),后扩张无差别,颈动脉直径更大(8.68mm vs 8.22mm)。此外,在随访中发现不同高血压状态的患者CAS术后血压改善有差异,因此教授转为研究HBP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血压转归的表现形式,结果表明两组并发症、不良事件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卒中/TIA复发和无时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
临汾市第二人民医院关正杰教授带来《“管”到渠成-基底动脉取栓一例》,患者男性,60岁,突发意识障碍伴四肢无力4+小时入院,急诊头颅MRI示基底动脉闭塞,双侧丘脑及右侧侧脑室旁急性脑梗死,无脑出血,诊断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脑梗死,拟行机械取栓术。术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变化,后患者恢复良好。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儿童医院董新亚教授带来《1例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并烟雾综合征治疗体会》,患儿男性,11岁,呕吐伴意识不清8小时,查头颅CT提示胼胝体体部及脑室出血,因患儿意识不清,脑室积血,继发脑室扩张,故先后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及侧脑室储液囊埋置术以稳定病情,争取手术时间。术前DSA提示左侧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供血的畸形血管团,双侧颈内动脉各段均有不同程度狭窄,诊断为脑AVM合并出血、烟雾综合征。脑AVM限期行经导管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烟雾综合征临床随访观察。患儿术后恢复良好。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九八六医院路洪禄教授带来《“小苹果 大功能”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患者女性,61岁,主因发现颅内动脉瘤2周入院,MRA检查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大小约10.9mm*10.1mm,拟WEB植入治疗。教授指出对于瘤颈完全累及上下两干分支的大脑中动脉分又部动脉瘤,相比较传统的“Y”型或者“T”型双支架辅助栓塞方式,瘤内扰瘤装置WEB植入治疗方法既可以简化操作难度和风险,又能够提高远期降低复发率,还可以避免术后短期双重抗板药物使用和长期单一抗血小板药物。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田帅教授带来《一例破裂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患者男性,61岁,诉突发头痛3小时余,急诊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拟行支架植入治疗,术后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使用中医针灸+中医特色疗法,并结合病情行早期床旁康复治疗,以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患者出院时神志清楚,语言流利。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亿乐教授带来《一例动脉瘤破裂重症蛛网膜下腔的治疗经验》,患者女性,58岁,以意识不清半天为主诉入院,头颅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脑出血,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常规抗板,抗感染,体位引流,镇痛镇静治疗,患者恢复良好。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伟教授作总结致辞时指出,面对临床中有趣的病例和处理难点,大家应积极交流探讨,共同为患者寻求最佳治疗方案。他感谢与会人员的辛勤付出,也对微创公司提供的交流平台表示感谢,希望大家继续携手,为医学进步贡献力量。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