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主要由一条或多条颅内动脉的血栓栓塞性闭塞引起,会导致相应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血栓通常来源于两大主要部位:心脏和病变动脉血管壁。心房颤动、心肌梗死或心肌病等心脏疾病可导致心腔内血流淤滞并形成血栓。在主动脉和颈动脉等高剪切力作用的动脉中,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能形成血栓,这些血栓脱落后可引发脑缺血。鉴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差异,心源性血栓栓塞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性血栓栓塞的血栓形成机制及组成成分可能有所不同。
深入理解卒中血栓的细胞与分子构成(尤其是不同病因所致血栓的成分差异),不仅能增进我们对血栓生物学的认知,还可能提升卒中病因诊断能力,这对有效的二级预防至关重要。尽管已采取二级预防措施,不明原因型卒中(隐源性卒中)的复发仍是重大临床挑战。
传统观点主要基于体外和动物实验,认为心脏血栓呈红色(富含红细胞),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通常被归类为白色(富含血小板)。但近期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标本的研究对这一概念提出了挑战。虽然部分研究发现心源性血栓栓塞比LAA血栓栓塞含有更多红细胞和更少纤维蛋白,但其他研究却得出相反结论或未发现关联。这些矛盾结论主要源于多数研究样本量不足和组织学评估有限。
2025年4月来自比利时的Simon F. De Meyer等在Stroke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旨在利用大样本队列(>500例)比较不同病因血栓的分子与细胞组成,并进行详细、定量、多参数的组织学分析。
本研究从比利时AZ Groeninge医院(科特赖克)和法国CHU Lille医院(里尔)接受取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收集血栓样本(n=501)。卒中病因由专业卒中医师采用TOAST分型确定。在盲法条件下,对血栓关键成分进行系统组织学分析,包括红细胞(RBCs)、血小板、纤维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白细胞、瓜氨酸化组蛋白H3(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标志物)及胞外DNA。定量组织学结果与病因类型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发现,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相比,心源性血栓的红细胞含量显著更低,而血小板、纤维蛋白、白细胞及胞外DNA含量显著更高。值得注意的是,隐源性血栓呈现与心源性血栓相似的成分特征——红细胞含量较低而血小板含量较高。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显示,基于单一血栓成分预测卒中病因存在困难。
最终作者认为,基于大样本卒中血栓队列研究发现:1)心源性血栓较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含更少红细胞和更多血小板;2)隐源性血栓在红细胞与血小板构成方面与心源性血栓具有相似性。
Stroke
. 2025 Apr;56(4):1026-1035. doi: 10.1161/STROKEAHA.124.047092. Epub 2025 Mar 24.
Association Between Thrombus Composition and Etiolog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by Thrombectomy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