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地点)
Team(手术团队)
Patient(患者)
Background(手术背景)
● 患者体位对于优化肿瘤切除窗口并尽量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内侧后顶叶和枕叶胶质瘤由于与视辐射、视觉皮层以及大脑静脉窦关系密切,给手术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对于这些病变,将患者置于患侧向下的侧卧位,利用重力作用,能够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从而为手术切除肿瘤创造独特的手术通道。
● 术者团队通过对资深作者(M.S.B.)在27年间完成的96例后顶叶和枕叶肿瘤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筛选出6例主要位于后顶叶和/或枕叶内侧的胶质瘤患者,阐述了患侧向下的侧卧位手术技术及其结局。
图1:内侧枕叶病变(红色)与视辐射(绿色)和侧脑室(紫色)的关系示意图
Technique(技术)
Procedure(手术过程)
1.患者体位摆放:在全麻诱导后,患者被置于患侧向下的侧卧位(图2A和B)。对受压点进行衬垫保护。将患侧手臂置于手术台下方的吊带中,并在患侧腋下放置一卷垫,以防止神经血管受压。头部置于Mayfield三钉头架中,并与地面保持平行。
2.骨瓣与硬膜处理:行跨越中线的马蹄形切口,将皮瓣向下方翻转(图2C)。根据病变的位置、大小和范围,可以进行单骨瓣或双骨瓣的颅骨切除术。对于跨越上矢状窦的颅骨切除,采用双骨瓣颅骨切除术,首先在病变侧制作第一块骨瓣,然后在对上矢状窦表面的硬脑膜进行精细解剖后,再抬起第二块骨瓣越过中线。
3.重力辅助暴露与切除:以C形方式打开硬脑膜,沿上矢状窦保留一个蒂部,使硬脑膜可以向中线翻转并覆盖在窦上(图2D)。放置缝线以牵拉回硬脑膜和窦。重力和脑脊液的流出有助于脑组织放松并从大脑镰的内侧下垂,从而打开手术通道,实现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
图2:内侧后顶叶和枕叶病变的患侧向下的侧卧位手术入路。A:使用Mayfield钉式头架的侧卧位患者体位。B-D:手术视野示意图,展示了跨越上矢状窦的马蹄形皮肤切口、两部分颅骨切除术以及C形硬脑膜切口,硬脑膜被固定并向上翻转,抵靠在上矢状窦上。患侧枕叶在重力辅助下从大脑镰处回缩,为安全切除病变打开了手术通道。
Outcome(结果)
Review(手术复盘)
● 患侧向下的侧卧位手术入路用于内侧枕叶和后顶叶胶质瘤,这些胶质瘤累及后扣带回、胼胝体压部、楔叶和海马旁回区域。病理类型包括5例低级别胶质瘤和1例高级别胶质瘤。根据术后影像学检查,6例患者中有5例实现了肿瘤的全切除,剩余1例患者实现了近全切除,切除了80%~90%的增强高级别胶质瘤(图3-4,其中2例)。
● 术后,3例患者的视力保持在术前水平,包括2例视力完整的患者和1例术前已有完全同侧偏盲的患者。1例术前视力完整的患者出现了部分上象限盲。2例患者术后出现了完全同侧偏盲,其中包括1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和术前已有部分上象限盲的患者。
图3:A:术前MRI显示,位于后扣带回及胼胝体压部附近的内侧后顶叶强化病灶;B:弥散张量成像(DTI)清晰呈现视辐射纤维与肿瘤外侧缘紧密相邻的解剖关系;C-D:术后MRI显示,强化病灶实现完全切除,脑组织结构恢复良好。病理诊断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患者术后视野保持完整。
图4:A-B:MRI显示左侧内侧枕叶强化病灶;B:视辐射DTI纤维束投影(白色)显示纤维束覆盖于肿瘤表面。C-D:采用患侧向下的侧卧位入路完成肿瘤完全切除。病理诊断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术后出现右侧上象限部分视野缺损。
● 患侧向下的侧卧位手术入路是切除内侧枕叶和顶叶肿瘤的有效技术。该体位利用重力使脑组织自然下垂、远离大脑镰,显著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安全扩大手术通道,无需穿越视辐射纤维或牺牲正常脑组织及静脉结构即可抵达病变。本组6例患者中,3例术后视野得以保留,3例出现视野缺损加重,提示即使采用此入路仍可能发生视觉功能损害。然而,若选择经外侧皮质的传统入路,几乎必然损伤紧邻肿瘤外侧的视辐射纤维。此外,术中结合神经导航与DTI纤维束成像可精准定位肿瘤并保护视辐射,但需注意:当纤维束穿行肿瘤或水肿区时,DTI可能受限;脑组织下垂后神经导航精度可能下降。
REF:Elguindy MM, Bernabei JM, Young JS, Berger MS. Ipsilateral tumor-side-down approach to mesial parietal and occipital gliomas: patient series.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Case Lessons. 2025;9(26):CASE25305. doi:10.3171/CASE25305
点击二维码前往脑医汇-病例夹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二维码前往脑医汇-文献速览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