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防治领域,多学科协作(MDT)已成为突破诊疗难题、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方面。2025年3月13日,由北京健康促进会、华润双鹤联合主办的“推动肿瘤防治高质量发展系列项目——血液系统肿瘤规范化诊疗MDT交流会”以“抗瘤相邦 共铸希望”为主题,汇聚国内顶尖血液科、肿瘤科等多学科专家,围绕前沿进展、临床实践展开深度研讨,为血液系统肿瘤诊疗规范化、精准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主席致辞:锚定方向,共赴新程
会议伊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彤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文瑜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先后致辞。
陈彤教授致辞表示,今日我与李文瑜教授深感荣幸,共同主持“抗瘤相邦 共铸希望”血液系统肿瘤规范化诊疗MDT线上交流会。此次会议聚焦淋巴瘤领域,尤其围绕专业度极高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展开研讨。我们有幸邀请到在淋巴瘤诊疗领域造诣深厚的白鸥教授、蒋明教授等专家共襄盛举。在接下来的近两小时的议程中,期待多学科思维碰撞,在疾病诊疗共识、临床实操落地及学术探索交流等方面,收获丰富成果。
李文瑜教授表示,很荣幸参与此次聚焦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小型会议。如陈彤教授所言,参会者皆为对少见病感兴趣的专家,汇聚了中枢淋巴瘤学组组长、全国该领域顶级大咖陈彤教授,白鸥教授等一众同仁。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中,替尼泊苷是一种老药。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线上讨论,进一步探索该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以更好地发挥其疗效,从而为更多患者提供服务,更精准地选用该药物。在此,我抱着学习的心态,期待向各位专家请教。
前沿探索,抗癌相邦:汇聚智慧,解码诊疗新局
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白鸥教授主持的“汇聚前沿,抗瘤相邦”环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袁燕教授带来《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进展》指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多为弥漫大B细胞亚型,2022年WHO分类将其归为原发免疫豁免器官大B细胞淋巴瘤,具老年高发、MYD88突变率高及受血脑屏障影响等特点。治疗上,从早期的全颅照射发展到以大剂量甲氨蝶呤(MTX)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近年来靶向药物逐渐进入治疗领域。目前治疗主要分为诱导、巩固及维持阶段,诱导治疗多推荐含大剂量甲氨蝶呤的化疗方案。化疗药物中,替尼泊苷近年可及,脑组织分布率高,为治疗提供新手段。在靶向治疗方面,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等展现出良好疗效,IMiDs、PD-1抑制剂、XPO-1抑制剂等也有一定应用前景。CAR-T治疗突破禁忌,多项研究表明其可穿越血脑屏障,有效治疗复发难治患者且CRS反应较轻。此外,靶向药物虽有前景,但其在CNSL中的临床研究还有待深入。
随后的专题讨论环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潇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丁天凌教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邱琳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王文玉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美玲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昌菊教授接力研讨。他们围绕替尼泊苷临床应用方法展开探讨,同时聚焦于儿童中枢性淋巴瘤治疗这一特殊领域,详细研讨了替尼泊苷在此类病症中的应用选择以及合适剂量,此外还涉及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用药选择问题,针对临床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以及替尼泊苷联合MTX的治疗方法等众多临床痛点,交流经验,力求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思路和方案。
无界协作,共铸希望:优化临床实践
“无界协作,共铸希望”环节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蒋明教授主持。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武莉丽教授分享《替尼泊苷治疗复发难治原发中枢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探索》指出,原发中枢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差,国内外5年生存率均不高,目前初始治疗以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其他药物为主,复发后尤其是甲氨蝶呤耐药时,尚无标准一线治疗方案,新药如BTK抑制剂、塞利尼索、CAR-T等在探索中。汇报了两个病例,一是37岁男性患者,确诊后经一线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半年复发,二线全脑放疗10个月后再次复发,后采用含替尼泊苷的方案治疗,病情部分缓解,期间经历新冠感染、急性阑尾炎穿孔等,目前疾病缓解已达18个月;二是66岁女性患者,经一线治疗后复发,采用含替尼泊苷的方案治疗,后因耐受性差调整减量的相同联合方案并联合泽布替尼,病情部分缓解,放疗后口服泽布替尼,目前缓解时间达19个月。最后指出,替尼泊苷因组织渗透性高、易透过血脑屏障,可作为复发难治患者挽救治疗选择,但老年患者需注意血液学毒性及继发感染,其与其他药物联合的最佳方案仍需进一步研究。
专题讨论中,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符丽梅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毕林涛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映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林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魏永强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周亚丽教授深度参与并展开热烈探讨。讨论聚焦多个关键问题,包括塞替派在临床应用时最需关注的副反应及其应对策略;针对中枢淋巴瘤患者移植后复发的情况,共同探寻最优治疗方案;权衡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药物疗效与副作用,探讨是否可不用此类药物以减轻骨髓抑制;分析替尼泊苷与其他药物联用治疗的可能;此外,教授们还分享了替尼泊苷代替VP16的应用探索,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会议总结:同心聚力,共铸希望
会议尾声,陈彤教授与李文瑜教授对会议进行总结。陈彤教授表示,感谢两位专家的线上授课及各位大咖的精彩讨论与互动。袁燕教授对中枢淋巴瘤的综合介绍让我们形成系统认知,武莉丽教授分享的两例典型病例亦颇具启发。中枢淋巴瘤虽曾被视为罕见病,但随着患者总生存期(OS)延长,加之中枢作为免疫豁免区,其肿瘤也被豁免,无论原发或继发患者均呈增多趋势;同时,神经外科导航技术进步与手术风险降低,也使该类疾病确诊率提升,临床接诊量将持续增加。值得关注的是,替尼泊苷作为曾因进口药供应问题淡出临床约10年的药物,其国产化解决了可及性难题。鉴于该药在中枢淋巴瘤及中枢肿瘤治疗中展现的高组织渗透性优势,期待未来通过多学科协作与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拓展其临床应用价值。
李文瑜教授表示,临床上,中枢淋巴瘤已愈发常见,本人所遇病例数量渐增。当前可用于中枢淋巴瘤治疗的手段不断丰富,诸多老药重新进入市场。如何用好这些药物,是临床医生共同的迫切期望,需加强交流学习,促进经验共享,以实现药物合理应用。
此次交流会是血液肿瘤领域的一次深度聚能,北京健康促进会、华润双鹤搭建平台,专家们以“相邦”之姿,为患者“共铸希望”。随着MDT模式的持续深耕、前沿理念的加速落地,血液系统肿瘤诊疗必将迈向更精准、更有效的新高度,为“健康中国”肿瘤防治目标注入持久动力,守护更多生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