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9日发布 | 1056阅读

【中国声音】南光贤教授团队在Ann Neurol.上首次发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颈部动脉夹层(CeAD)中的应用

申光勋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南光贤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第一作者:申光勋

通讯作者:南光贤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




Shen, G., Zhao, J., Mao, Y. and Nan, G. (2025),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or 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 Ann Neurol. https://doi.org/10.1002/ana.27276





引言



颈部动脉夹层(CeAD)是45岁以下青年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源于颈部动脉内膜撕裂或分离,通常累及颅外段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其标志性症状是突发、剧烈、单侧的颈部或头部疼痛,尤其当伴随神经系统症状时,属于医学急症。1CeAD可自发产生,也可能由轻微或严重的颈部创伤诱发,例如颈部推拿、快速转头(尤其在瑜伽、健身、按摩、过山车时)、剧烈咳嗽、打喷嚏、车祸、坠落伤等。目前,CeAD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CTA、MRA、DSA四大类,但诊断过程面临显著挑战,主要原因包括解剖结构复杂、夹层表现多样、早期征象隐匿以及不同影像学方法的局限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作为目前分辨率最高(10-20μm)的腔内影像技术,被誉为“介入之眼”,该技术在心血管领域已成熟应用,但在神经血管领域尚属前沿探索方向。本研究通过OCT首次清晰直观地展示了CeAD的精细形态学特征,为扩充CeAD诊治指南提供了重要依据!



病例介绍



一名21岁女性在颈部按摩后出现急性发作的左侧颈部疼痛、严重枕部头痛和呕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左侧椎动脉V2段长节段狭窄(>15毫米)和一个夹层动脉瘤(图A)。OCT前所未有地清晰显示了夹层的形态:一个活动性内膜瓣、一个开窗性壁内血肿(IMH)使真腔受压达65%,以及一个3.2毫米的囊状夹层动脉瘤(图B-E)。壁内血肿呈现异质性信号强度,提示为急性期血液产物。三个月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毫克+氯吡格雷75毫克,每日一次)后,复查CTA显示解剖结构完全恢复。


图:OCT用于诊断开窗型椎动脉夹层

(A)DSA显示左侧椎动脉V2段存在长节段、重度狭窄,并伴有夹层动脉瘤(红色箭头指示)。(B)OCT导管的3个标记点(紫色箭头指示)覆盖了椎动脉夹层的区域。OCT三维重建图像(C)显示了一个内膜瓣(红色箭头指示)。横断面OCT图像(D)显示了椎动脉夹层的形态学特点:内膜瓣、双腔、壁内血肿(IMH)、假性动脉瘤、腔内血栓、巨噬细胞浸润。(E)OCT纵切面图像描绘了夹层的全貌。(F)OCT清晰地显示了椎动脉的三层结构:内膜(红色箭头指示)、中膜(绿色箭头指示)、外膜(蓝色箭头指示)。



讨论




高分辨率OCT在CeAD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显示了其作为评估夹层形态学特征的成像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2,3通过提供超高分辨率(10-20微米)的横断面图像,OCT在描绘CeAD复杂形态学特征方面优于传统的成像技术,如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它能够直接可视化动脉壁各层(内膜、中膜、外膜)之间的夹层平面(图F),可靠地识别出特征性病变,如内膜撕裂、双腔形成、壁内血肿(IMH)和夹层动脉瘤。这种能力在包括椎动脉和颅内血管在内的小管径动脉中尤为重要,因为细微的瓣膜或血肿可能被分辨率较低的成像方式所遗漏。在诊断性血管造影过程中,OCT可作为实时决策工具。当血管造影怀疑夹层时,OCT可立即通过标绘内膜撕裂的范围和量化IMH引起的狭窄来确认诊断。其区分真腔和假腔的能力为血流动力学后果提供了重要见解,并指导治疗策略。例如,OCT有助于评估夹层瓣膜的稳定性:威胁血管通畅的活动性或脱垂瓣膜可能需要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而包含壁内血肿的稳定病变则可采用保守治疗。此外,OCT对夹层动脉瘤的详细表征有助于破裂风险分层和监测方案的制定。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不仅限于诊断,还延伸到机制理解。通过揭示特定层面的损伤模式和血肿扩展途径,OCT加深了对CeAD病理生理学的理解。尽管存在与动脉通路和操作技术相关的挑战,但其无与伦比的分辨率和动态评估能力,使OCT成为颈部动脉夹层精准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弥合了当前针对这种复杂血管疾病的成像范式的关键空白。


参考文献:

1. Yaghi S, Engelter S, Del Brutto VJ, et al. Treatment and outcomes of 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 in adults: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2024;55:e91–e106.

2. Jackson R, Al-Hussaini A, Joseph S, et al. 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 pathophysiological insights from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JACC Cardiovasc Imaging 2019;12:2475–2488.

3. Griessenauer CJ, Foreman PM, Deveikis JP,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f traumatic aneurysms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report of 2 cases. J Neurosurg 2016;124:305–309.






第一作者简介





申光勋 主治医师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访问学者

擅长脑血管病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支架、取栓等神经介入治疗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等腔内影像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和腔内影像技术OCT在神经介入中的应用

以第一/共同第一/通讯作者在Annals of Neurology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

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





南光贤 教授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神经内科主任,高级卒中中心主任,脑卒中急救指挥中心主任

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级专家。

主要社会兼职: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督查专家;国家卫健委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神经介入质控吉林省负责人;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会常委;吉林省医师协会常委;吉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主任委员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4442内容1155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