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与目的
血管内治疗(neuro-endovascular therapy)作为一种先进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然而,穿刺点并发症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永久性残疾甚至死亡。尽管血管闭合装置(Vascular Closure Devices, VCDs)在神经血管内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其对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穿刺点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并评估不同止血方法在神经血管内治疗中的效果,以期优化治疗策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性、单中心的研究设计,涵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80例患者,包括202个穿刺点。研究主要分析需要额外干预的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探讨与这些并发症相关的风险因素。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94%,共有12个穿刺点出现了并发症,没有患者出现永久性的穿刺点相关并发症。在1例因股动脉闭塞而需要进行开放手术的患者中,此前曾使用Angio-seal进行穿刺点止血,但后来发现血栓在血管内锚定部位周围生长,于是将其进行了移除(见下图)。
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本研究揭示了与穿刺点并发症显著相关的几个风险因素。具体而言,使用多种抗血小板药物(p=0.03)、高血压(p=0.03)、计划性治疗(p<0.01)、鞘管拔除前的活化凝血时间(ACT)>310秒(p<0.01)以及未使用Perclose(手动压迫或Angio-seal)(p<0.01)均与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关联。进一步的多变量分析显示,穿刺点并发症的风险在鞘管拔除前ACT>310秒(风险比HR: 10.4, 95%CI: 2.45-44.15, p<0.01)、计划性治疗(HR: 10.16, 95%CI: 1.81-56.95, p<0.01)以及未使用Perclose(HR: 21.97, 95%CI: 2.42-199.34, p<0.01)的情况下显著增加。
这些结果表明,穿刺点并发症的风险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高血压、计划性治疗、较高的ACT值以及未使用Perclose等血管闭合装置。
研究结论
在鞘管拔除前较高的ACT与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关联。Perclose作为一种高效的血管闭合装置,可能会降低穿刺点并发症的风险。
这对于指导临床实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以及降低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为神经血管内治疗中穿刺点并发症的评估及其对治疗策略选择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在面对不同风险因素时做出更为合理的治疗决策。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讨不同血管闭合装置在降低穿刺点并发症中的作用,为神经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精准和科学的指导。
点击二维码 查看原文献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