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占脑卒中的60%~80%。已经发表的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对于合理筛选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但是,相关治疗的关键,却不仅取决于特定技术技巧或设备器械的应用,更取决于规范化的流程管理,如《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就将后者放在了尤为优先的位置。
【“伙”急“伙”聊】栏目,邀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主任陈文伙教授,每期聚焦急诊取栓相关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尤其是相关流程、规范和管理的革新优化或深度洞察,以导读和解读的形式,将国际前沿与本土实践相结合,以期对急诊取栓相关规范化管理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本期关注:中国AIS治疗院前延误的相关影响因素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尽管目前已有静脉内溶栓(IVT)、血管内取栓(EVT)等多种有效治疗,但受限于院前延误、院内延误以及医患双方在治疗决策上的迟疑不决等问题,卒中治疗院前延误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比如在中国,仅24.8%的患者在卒中发病2小时内被送往急诊室或医院。
在此背景下,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任力杰教授团队基于中国的医院登记数据库开展了一项大型研究,以评估AIS患者发病至到院时间(ODT)的相关情况,并分析ODT的影响因素。相关结果于2025年3月4日在线发表在《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上。
据悉,该研究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针对ODT及其影响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覆盖了具有不同经济、文化特征的城市,因此研究结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脑卒中防治工程管理专项数据库,纳入2022年间不同地区21家医院共计12167例AIS患者。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t检验,影响ODT≤3小时的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ODT≤3小时的患者占比21.1%。经研究分析,有利于ODT≤3小时的独立因素包括:身处于中等城市(OR,0.65;95% CI,0.50~0.86)、大城市(0.61;0.47~0.79)或特大城市(0.60;0.46~0.78);发生心源性栓塞(0.65;0.50~0.86)或卒中病因不明(0.69;0.52~0.92);卒中发作时间在18:00至23:59之间(0.71;0.60~0.85);卒中发作地点距医院<20公里(0.47;0.41~0.54);通过SEM转运(0.31;0.26~0.36);初始NIHSS评分在5至15分(0.63;0.57~0.71)或16至42分(0.32;0.27~0.39)之间。
相反,倾向于提示ODT>3小时的因素包括:转运期间院间转诊(3.31;2.66~4.14)、醒后卒中(2.00;1.67~2.38)、发病症状包括头晕(1.28;1.10~1.47),以及卒中前mRS评分为2至3分(1.58;1.30~1.92)或4至5分(1.48;1.02~2.15)。
从这篇文章我们看到,我国卒中病人ODT延误还是很严重的——3小时内仅仅占五分之一病人,而ODT时间长短也是我们成功救治卒中患者关键因素。文章分析了我国卒中病人ODT延长的不同影响因素——特别是EMS(急救医疗服务)的利用率低,提醒我们脑血管病医生不仅要专注我们的专业救治,还得通过各方式去缩短ODT的时间,如民众的卒中健康教育、EMS的服务改进等。
陈文伙 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主任。
2008年在北京宣武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进修神经介入1年。
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福建省神经病学学会介入学组副组长、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12篇。
Su Y, Qi W, Yu Y, et al. Analysis of prehospital delay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case registry study in China. Stroke Vasc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March 16, 2025. doi:10.1136/svn-2024-003535
研究共纳入12167例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66.1±11.79岁,96.3%的患者年龄>45岁,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低于女性(p<0.001)。大多数患者(69.2%)的教育程度为中学及以下,女性患者的文盲率(13.1%)高于男性(4.8%)(p<0.001)。近乎所有患者(94.8%)在发病时与他人同住;22.5%的患者或家属知晓卒中急救地图(SEM),76.8%的患者居住地距离首诊医院在20公里以内;仅7.3%的患者通过SEM转运。不同规模城市的患者入院方式存在显著差异(χ²=74.882,p<0.001)。
入组患者筛选流程
不同规模城市的AIS到院途径和患者数
ODT≤3小时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总体而言,AIS治疗院前延误在中国仍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这项研究的发现可用于优化卒中急救策略、减少院前延误、提高急救响应效率、提供及时治疗并改善患者预后。
“绿色通道”是中国广泛推行的卒中优先救治路径,旨在加速急性卒中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可分为院前(卒中转运)和院内卒中急救治疗两部分。其核心组成包括:(1)急救响应系统;(2)院内急救团队;(3)标准化诊疗流程;(4)快速影像检查;(5)数据管理与监测。“绿色通道”通过实施标准化治疗方案与临床路径来优化卒中救治,使医生能够遵循最佳循证实践,从而提升诊疗的一致性与规范化水平,例如加强卒中教育、吞咽障碍筛查、戒烟干预及出院抗血栓形成药物管理等。“绿色通道”实施后,中国患者的到院至溶栓时间显著缩短,功能预后有所改善。此外,中国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卒中急救地图(SEM,https://ditu.chinasdc.cn/www/ditu2Web/index2Web.html)。该地图作为急救响应平台,将地理信息系统与医疗资源分布整合。
在发展中国家,AIS的院前延误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中国上海,30.2%的患者在卒中发作后3小时内抵达医院。2006年的一项中国研究表明,约25%的患者在发病3小时内到院,中位ODT为15小时(IQR 2.8~51.0小时)。在此方面,发达国家的表现显著优于发展中国家。在美国,约50%的AIS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到院;在西班牙,48.7%的患者的院前延误时间≤3小时。发展中国家的院前延误更为普遍,原因包括卒中认知水平较低、传统观念影响、急救响应体系不完善、居民经济负担重和交通条件较差等。
值得注意的是,急救医疗服务(EMS)利用率低是导致治疗延误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与中国在急救医疗政策上的差异源于多种因素。发达国家通常拥有更成熟且资金更充足的EMS体系。对比之下,尽管中国在EMS建设中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系统整合与资源分配方面仍面临挑战。此外,中国EMS还存在“碎片化”问题,城乡之间的服务质量与可及性差异显著。这种碎片化导致治疗效率低下和延误,对患者预后产生负面影响。如要缩短院前延误,应当采取多方面举措,包括公众教育与认知宣传、强化与优化EMS体系、院前与院内诊疗一体化,以及配备远程医疗、移动卒中单元等其他设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