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深入探讨了血栓保护装置(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s, EPD)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术中的应用对术后住院期间卒中及死亡率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
研究背景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卒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CAS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此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比较CAS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的效果,但对于CAS术中各项技术因素及辅助措施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尤其是EPD的使用效果,尚缺乏深入且明确的结论。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分析CAS术中及围术期的各种变量,如支架设计、支架材料、神经生理监测、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以及EPD的应用等,与术后住院期间卒中或死亡率之间的关联,旨在为优化CAS手术方案、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09年至2014年间进行的13086例CAS手术,其中无症状患者占63.9%,平均年龄为69.7岁,男性占比69.7%。研究排除了因急症干预(如进展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发作)、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复发性狭窄、串联狭窄、颈动脉瘤、症状性颈内动脉栓塞以及症状性低度(<50%)狭窄伴溃疡性斑块形态等情况的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如下图所示。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住院期间卒中或死亡,次要终点包括出院前的重大卒中或死亡、任何卒中以及单独的死亡。根据改良Rankin量表,本研究将卒中症状评分0至2分定为轻度,3分及以上定为重度。为计算独立变量(支架设计、支架类型、EPD使用、术中神经生理监测、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调整后相对风险(RR)及95%CI,本研究采用了多水平泊松回归模型,同时考虑了年龄、性别、ASA阶段、有症状患者的指数事件类型(一过性黑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轻度卒中、重度卒中)、同侧及对侧狭窄程度、术前及术后神经专科医师评估以及医院手术量(按每年CAS手术量划分的五分位数:每年1至2例、3至6例、7至12例、13至26例以及≥27例)等固定效应因素,并将匿名医院代码作为随机效应(仅随机截距)纳入模型。
研究结果
在13086例患者中,2.4%的患者发生了主要终点事件,无症状患者为1.7%,有症状患者为3.7%(见下表)。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使用EPD与住院期间卒中或死亡率降低独立相关(调整后RR:0.65;95%CI:0.50-0.85),与重大卒中或死亡率降低也独立相关(调整后RR:0.60;95%CI:0.43-0.84),同样与卒中发生率降低独立相关(调整后RR:0.57;95%CI:0.43-0.77)。然而,在住院期间死亡率方面,未发现使用EPD与其有显著相关性(调整后RR:0.78;95%CI:0.46-1.35)。此外,支架设计、支架材料、神经生理监测以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均未与任何结果显示出显著相关性(见下图)。
研究结论
本研究旨在分析CAS术中不同技术因素及辅助措施与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风险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使用EPD与出院前卒中或死亡风险降低独立相关,这为临床医生在CAS手术中合理选择使用EPD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手术方案,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未来,仍需开展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并深入探讨不同EPD类型的效果差异,以期为CAS手术的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精准、科学的指导。
点击二维码 查看原文献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