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田超,刘松
通讯作者:郝妮娜,韩彤
作者单位:天津市环湖医院
doi:10.1136/svn-2024-003661
血管内取栓治疗(EVT)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标准治疗,而血栓的异质性(成分、渗透性)显著影响取栓再通难度和临床预后。传统的血栓通透性基于平扫CT的密度变化(TAI)进行评估,但其在EVT患者中的预测价值存在争议。双能CT(DECT)技术可通过物质分解算法直接量化血栓内碘浓度。
2024年4月4日,天津市环湖医院田超/刘松团队在《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IF:4.4 Q1)上发表了题为“Thrombus iodine-based perviousness is associated with recanalisa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的文章。天津市环湖医院主任医师田超、主治医师刘松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首次证实了,基于DECT的血栓标准化碘浓度(NIC)是预测AIS患者EVT后再通及功能预后的新型影像标志物。通过对108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分析发现,NIC能够更好地预测取栓血管再通及患者功能预后,其预测效能显著优于传统血栓渗透性参数(TAI)。并且对于鉴别动脉粥样硬化性与心源性栓塞卒中具有高特异性。
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3年9月期间接受基线DECT血管造影及EVT的单侧MCA-M1/M2段闭塞患者108例。纳入标准:年龄≥18岁;发病时间小于24小时。排除标准包括影像质量差、合并同侧颈内动脉闭塞、双侧血管闭塞、缺乏术后随访影像等。
2. 影像评估
(1)DECT参数:
①碘浓度(IC):在碘覆盖图上测量血栓近、中、远段ROIs均值。
②标准化碘浓度(NIC):血栓IC/对侧MCA的IC。
(2)传统参数:
血栓衰减增量(TAI)=CT值CTA(70keV)/CT值NCCT。
3. 结局指标
(1)再通成功:术后72小时CTA/MRA显示动脉闭塞病变(AOL)评分≥2级。
(2)功能预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良好预后。
4. 统计分析
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基线ASPECTS等混杂因素。ROC曲线评估预测效能,Delong检验比较AUC差异。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分析NIC与结局的非线性关系。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TOAST分型的NIC差异(Bonferroni校正事后检验)。
1. 基线特征
患者平均年龄61.44±10.74岁,男性82.4%(89/108)。入院NIHSS中位数13(IQR 10-15),基线ASPECTS中位数7(IQR 5-8)。
2. NIC预测再通成功
入组患者中成功再通的患者占64.81%(70/108)。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IC是取栓再通成功的独立预测因素(OR 1.372, 95% CI 1.194-1.625; P<0.001)。RCS显示,相较于低NIC组(<0.126)的患者,具有高NIC(>0.163)的患者其再通成功率提高了11.4倍(p for trend <0.001)。
ROC分析结果中,NIC的AUC为0.789(95% CI 0.704–0.874),显著高于TAI(AUC 0.635, 95% CI 0.528–0.742; Z=–2.563, P=0.010)。
3. NIC预测功能预后
入组患者中预后良好预后的患者占49.07%(53/108)。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IC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OR 1.252, 95% CI 1.114–1.446; P<0.001)。RCS显示,相较于低NIC组(<0.126)的患者,具有高NIC(>0.163)的患者其预后良好的概率提高了15.4倍(P for trend<0.001)。
4. NIC鉴别卒中病因
LAA患者的NIC显著高于CE患者(中位数15.357 vs. 12.608; P=0.001)。ROC分析结果中,NIC鉴别LAA与CE的AUC为0.719(95% CI 0.616-0.823)。NIC的最佳截断值为0.186时,特异性为96.97%,阳性预测值达到96.00%。
相较于传统的血栓通透性指标TAI,NIC能够更准确预测EVT后再通及功能预后,高水平NIC患者再通成功率和良好预后率显著提高。而NIC在鉴别血栓来源及卒中病因诊断也能提供参考信息。NIC可作为EVT术前新型影像标志物,辅助预后评估、器械选择和病因管理。
田超 主任医师
天津市环湖医院
医学影像科,主任医师,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生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评估
科研经历及成果:
√ 发表2篇SCI论文、2篇中华及核心期刊论文
√ 参与完成天津市卫生与健康委员会科技攻关研究1项
刘松 主治医师
天津市环湖医院
医学影像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多模态影像学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
科研经历及成果:
√ 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4篇,作为第一及共同作者发表多篇SCI及核心期刊论文
√ 主持天津市卫健委科技项目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多项课题
√ 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6受奖人)
郝妮娜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环湖医院
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医师
擅长综合运用CT、MR及DSA对神经系统常见病、疑难病做出诊断
参与市级课题两项,获得天津市科技成果两项,在国内外重要杂志发表论文数篇,参编专业书籍4部
韩彤 主任医师
天津市环湖医院
影像科,主任医师,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放射诊断学专业),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智能医学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从事影像诊断专业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教学科研能力,擅长脑血管病的联合评价;脑肿瘤术前评估、术后及放疗后多模态影像评估,感染及炎性脱髓鞘病变、中毒代谢病变、颅脑外伤以及脑变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及帕金森综合征谱系疾病)的综合影像评估
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系统疾病结构与功能影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诊断、脑卒中多模态功能成像研究、神经变性疾病功能影像、脑肿瘤影像组学及深度学习等方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